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只因毛主席的三项抉择,彻底改变中国命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0 08:49:05    


美国历史学家曾经做出过这样的疑问,近代中国能人辈出,可为何历史却唯独选择了毛主席,究其原因,在于毛主席在这三次生死转折点的抉择,不仅改变了中国命运,更是创造了全世界都无法比拟的神迹,美国总统尼克松更是因此感叹道,与毛主席相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领袖都显得无比渺小,那么这三次生死转折到底是什么?毛主席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第一次转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公然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械,大肆捕杀我党人员以及革命群众,与此同时,随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在汪蒋集团,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一人漏网的口号下,30多万中华儿女被打上了反革命的标签,倒在了血雨腥风之中,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为了挽救革命,在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带领下,两万多军队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成功占领南昌城,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起义成功的第六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共产党人,只抓住了笔杆子,没有抓住枪杆子,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武装反抗一条路可以走,随后毛主席在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在中国革命处于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新方针,给处在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随后毛主席前往湖南,将参加起义的各路武装人员统一编进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中,并于1927年9月9日发动了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时,起义军遭到了反革命军的拼死抵抗,军队出现了大幅度的伤亡,毛主席见状果断改变策略,决定带领部队,前往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寻找适合出击的机会,从进攻大城市转移到偏远农村,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

第二次抉择:农村包围城市

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我党又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可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下,毛主席深刻地认识到,以我军现在的实力,想要战胜国民党军队,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因此毛主席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山区建立根据地。

1927年10月中旬,国民党内部发生动乱,井冈山地区的国军兵力空虚,毛主席等一众党内高层看准时机,一举攻占了茶陵县城,并在此建立了工农兵政府,在之后的时间里,我军充分利用井冈山地形的优势,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至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上点燃了农兵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初建根据地时,毛主席十分重视,边界各县党组织的恢复以及发展情况,为此还特地从部队中挑选出了许多骨干,到当地协助工作,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先后在四个县建立了党组织,与此同时,我军作为一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队伍,在上井冈山之后,毛主席从实际角度出发,结合部队和当地群众的工作经验,给队伍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于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加深军民之间的感情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我军一直沿用至今,1928年4月,朱德与陈毅率领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陆续转移到了井冈山地区,与毛主席成功会师,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成立,自此我党便有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实力。

第三次抉择:科学地预见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共正式展开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此拉开,日本秉承着迟则生变的态度,于1937年7月7日,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战争爆发的几个月内,全国各大重要城市相继落入日军手中,国军精锐之师几乎被日军歼灭殆尽,一时间国内充斥着亡国论的流言蜚语。

但是随着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战中取得的胜利,以及徐州会战的捷报传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将领,瞬间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悲观的情绪一扫了之,开始流传速胜论这个新论调,蒋校长为了振奋军中士气,更是公开发表声明。最多再有四年时间,就可以将日本鬼子打回老家,然而不管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在毛主席看来都是错误的言论,其实早在1936年,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毛主席就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过,中日之间迟早会爆发一场战争,而这一战必定是旷日持久的。

为了统一抗战思想,提高战略水平,1938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耗时10天,洋洋洒洒写下了5万字的《论持久战》,这本著作一经问世,瞬间引起全球哗然,一时间各种外语译本横空出世,中外报社纷纷刊登,蒋介石看到《论持久战》后啧啧惊奇,冯玉祥甚至自掏腰包,印了3000册《论持久战》供将士们传阅,此书更是被世界军事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