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出自这位河北人之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01 13:29:06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在北京庄严成立


国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

在颁发各种法令、命令、指示

以及行使其他权力时

都要在公文上钤盖印信

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堪称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这枚“国印”

方形圆柄

印柄与印体分别铸造

旋接而成

铜料密度大,颜色柔和,制作精细

印面边长9厘米

印体厚2.5厘米

印柄长10.9厘米

上刻15个阳文、宋体繁体大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印章背面刻有

阴文“印名”“时间”“序号”

分别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

“第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这枚“国印”

出自治印名家张樾丞之手

而张樾丞

是河北新河县人

有“铁笔圣手”之美誉

当时京津地区的名人

都以能拥有张氏刻印为荣

末代皇帝溥仪用的

“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

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上的

“中央银行总裁印鉴”等

都是张樾丞的作品


张樾丞为溥仪所治之印:宣统御笔;不忘在莒;宣统御览之宝;宣统之宝


01

铁笔圣手


张樾丞

1883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南小寨村

本名福荫,幼时就读村塾数年

略通文墨,写得一手好字

14岁时,跋涉数百里至北京

投奔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

苦学刻字,经六载出师


张樾丞


1903年至1909年间

他寄寓琉璃厂来熏阁

日行文物图籍及儒人才子之间

耳濡目染

对所学篆刻渐独具慧心

对前人印谱朝夕揣摩

于治印大有所得

遂自定润格

求印者日多


宣统二年(1910年)

他移寓琉璃厂明远阁墨盒店

以其慧心慧眼及治印根基

刻制铜墨盒亦熟而精擅

为日后刻铜打下坚实根基


张樾丞刻铜墨盒


张樾丞为人、刻铜、治印认真从容

从不因客为平民而怠慢

亦不因客为达官而媚颜

一心于艺,以艺为本

他为梁启超所书“龙飞虎卧”刻字

此字刻出,广受赞誉

被内行人称为“铁画银钩”

得“铁笔圣手”美名

求治印刻铜者络绎不绝

家境渐渐丰足


1912年起

张樾丞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

店号“同古堂”

先是租赁三间门面

1937年又购下相邻门面三间

业务一步步扩大

名满大江南北


02

乐善好施


京城文人渊薮

书画家极多

当时所用镇尺墨盒等文具多铜制

凡讲究之品

都要刻名家字画

同古堂因与众多名家交善

故不愁画稿

陈师曾、姚华、齐白石、张大千

杨千里、金北楼、张伯英、陈半丁

溥心畬、吴观岱、吴待秋等书画家

都曾为同古堂供稿

故当时虽有数十家墨盒店

但谁也争不过同古堂


张樾丞为张大千所治“大风堂”印


张樾丞率堂弟张作丞

并子少丞、幼丞及徒数人

把刻铜艺术推向顶峰

张樾丞与梁启超、姚华联手

制作十二铜屏风

梁书、姚画、张刻

一时传为惊世之作


张樾丞交友广泛

朋友中不仅有达官贵人、遗老遗少

文人才子、书画名家

亦有革命者、进步人士

如齐燕铭、林仲易、鲁迅等


虽然他被时人称为

琉璃厂三大富翁之一

但他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

从不嫖赌抽

连烟酒都不沾

平日饭食都与徒弟们一块儿吃


有了资金自然要发展业务

1925年,张樾丞出资

与董会卿等合伙经营邃雅斋书铺

1930年又出资

设墨因簃碑帖店

1942年改为观复斋


除业务生活之需外

张樾丞对钱财并不十分看重

旧时,冬天是穷人最难熬的日子

常因无食而成“倒卧”

同古堂便到大粮店交一笔钱

换回许多印有“五斤棒子面”的粮条

凭此条可到粮店领5斤粮食

他常派人拿到贫民多的地方散发

虽然解决不了穷人的根本

但毕竟可以帮他们抵挡一阵


张樾丞一家均乐善好施

故前来告贷之人甚多

有朋友亦有平民

许多人一借再借

又无力偿还

他从不催讨

直至解放后多年

借款条还有半尺厚

张樾丞去世后

其子幼丞一把火将之点燃

所有债务一笔勾销


03

刊铸国印


1949年1月31日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条件已经成熟

这一年

张樾丞已66岁


随着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筹建新中国的任务

提到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

1949年6月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推选毛泽东

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

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

李维汉为秘书长

余心清、齐燕铭为副秘书长

周恩来委托陈叔通

办理为中央人民政府

及其所属和附属机构治印之事

齐燕铭负责具体工作


齐燕铭


齐燕铭既是一名组织领导者

也是一位书画篆刻艺术行家

为了刻治好第一枚国印

他邀请京城治印名家张樾丞

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等

共同研究探讨


接到任务后

张樾丞立即开始翻阅资料

几天后画出了

秦篆、汉篆、隶书、宋体

共4种字体的印文

提交给8月19日在北京饭店举行的

“政府印铸问题座谈会”


座谈会讨论了印信的

型式、字体、质料、字文等问题

明确了印铸问题的各项内容

最终

筹备会常委会研究决定

采用宋体印样

得知这一消息后

张樾丞高兴地说

宋体字好

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容易认

共产党的心里

果真是念着百姓的


9月21日至3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以合乎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

国印印文也最终确定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10月27日

齐燕铭将镌铸

中央人民政府及所属(下属)各机构

印信报告及铸印设计说明上报

得到批准后

首批印信交付刊铸

张少丞、张幼丞、王景华等人

协助清坯、打光

最后由张樾丞动手刊刻


10月31日

国印镌刻完成并上交

中央办公厅给付高额酬金

张樾丞坚辞不受

国印印文要求排列对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之所以加入“之”字

是为了让印文分3排

每排5字对称地铺满印面

使得印章更加美观


钤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文件


04

治印一生


镌刻国印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

刻治完成后不允许打样留底

交付前

四角都要高出一点

不能是平的

待国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

名曰“启封”

据考证,关于颁发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铜质印信壹颗的“中央人民政府令”(1949年10月31日9时签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钤有国印的文件。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通知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珍贵文物都钤有“国印”。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按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

至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及其所属和下属行政机关的印信

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

全部上缴给国务院


1959年5月

国务院秘书厅将

这批珍贵的政府印信

拨交中国革命博物馆

(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等印章


如今

“国印”不再履行它的职责

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

但它是人民政权的真实见证

见证着那段不凡的峥嵘岁月

见证着中国共产党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在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

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

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张樾丞因积极参与新中国工作

受到政府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

他当选当时的北京前门区政协委员

1954年,他先于公私合营

将同古堂、观复斋、邃雅斋交付公家

1961年,因宿疾发作

张樾丞走完了78岁的生命历程


张樾丞刻印


古籍专家雷梦水在《书林琐记》中

记录了张樾丞晚年的生活状态——

时已七十以外

目力虽差,步履仍健

茶余饭后,恒访旧以谴暇日

偶为友治印

仍检钟鼎汉印诸书

以求结体之精湛

醉心艺术

老而无倦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