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虽然只有洋洋洒洒五千言,却包罗万象,气吞华宇。
老子最注重的还是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其实它的内涵和外延更像“道”。

无为就是消除自己内心的私欲,存天理,灭人欲,让自己的言行遵从自然规律、生理规律和社会规则。无为就是“替天行道”,就是不断探索和靠近真正的“道”,让它成为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指导纲领。无为不是消极逃避,而是正本清源回到源头,回归初心。是一种“时时勤拂拭”的去伪存真的精进选择。无为不是清高高冷洁身自好,而是和光同尘,内圣外王,向内修心,向外做人。而且要正大光明,表里如一。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规律,尊重事实,以超然的姿态,不折腾,不妄为,不瞎指挥,不乱干涉,有所不为才有所作为。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是“有所作为”(有奉献)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只要坚定地实施清静无为政治,国家就必定走上太平盛世之路。如果人们都按照“无为”的原理来做人做事,不去按照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意志来做人做事,人心就不会迷惑了,社会就不会混乱了,天下就从此太平了,世人就能够顺天寿而怡然自乐了。
欲使自己的人生脱离平庸而灵光四射,欲修行成上乘的精神境界,必须参悟、修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