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北京著名历史人物 ,你知道几个?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4 17:42:08    

爱新觉罗·玄烨

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八岁时登基,年仅十四岁便开始亲政,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61年。康熙帝成功地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清朝兴盛的基础,并创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时期。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六十一岁时在畅春园逝世,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圣祖的庙号被尊崇至今,他被葬于景陵,位于北京。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王实甫

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是元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杂剧作家,以其杂剧《西厢记》著名。他出生于大都(今北京),早年曾为官,但官途坎坷,他后来放弃了封建礼法的拘束,在演出杂剧和歌舞的艺术场所频繁出入。在晚年,他弃官返乡,过着诗酒风流、纵情园林的生活。王实甫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存有《西厢记》、《丽春堂》和《破窑记》三种。在这些作品中,《西厢记》被认为是杂剧创作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五本二十一折的杂剧不仅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杂剧中的佳作,被誉为“杂剧之冠”。

高鹗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他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

朱世杰

朱世杰是一位元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出生在燕山(今北京)地区,一生致力于数学教育事业。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在当时天元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四元术”,即列出四元高次多项式方程,并独创了消元求解方法。此外,他还发明了“垛积法”,可以用于求解高阶等差数列的和,以及“招差术”,可以用于高次内插法。朱世杰的主要著作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两部。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年至约1321年至1324年间)是出生在大都(今北京)的民间戏曲家,也是杂剧家。他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字千里,晚号东篱。马致远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也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杂剧作品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已知的杂剧作品为15种。在他的散曲作品中,收录了120多首,其中《天净沙·秋思》更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也有一部辑本名为《东篱乐府》的散曲。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为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北京,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是清初词人,作品以“真”为主,写景生动传神。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调高雅,韵味深远,独具特色。作品包括《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朱由检继位之初,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 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 庙号怀宗,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哀孝皇帝,葬于思陵。

丁观鹏

丁观鹏是清代画家,活动于康熙末至乾隆中期,出生于康熙晚期,具体生卒年不详,但推测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后。他是顺天(今北京)人,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丁观鹏尤其擅长人物、道释、山水等画作,还能够作肖像。他的画风工整细致,受到了欧洲绘画的影响。丁观鹏的弟弟丁观鹤也同时供奉在内廷。

叶赫那拉·杏贞

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耳熟能详的慈禧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9日),逝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5日)。她是中国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三度垂帘听政,干扰清朝政治48年。
慈禧太后出生于北京,是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其父亲为四品典仪官,母亲为侧妃。她于咸丰四年(1854年)进宫,赐号兰贵人,后晋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她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因此被晋封为懿妃。次年,她与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她在联合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她于同治元年(1861年)十一月穆宗继位后,与慈安太后、恭亲王等人铲除肃顺集团。从此,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形成,互相制约,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慈禧太后在清朝末期对内政外交做出了一系列决策,这些决策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了深远影响。她连续垂帘听政、操纵政局近半个世纪,将大清帝国拖向崩溃的边缘。虽然她的统治和行为有争议,但她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人生历经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
溥仪的祖父是道光皇帝,父亲是光绪皇帝,母亲是醇亲王福晋。他在北京出生,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1908年,光绪帝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次年,改年号为“宣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末期。
溥仪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民国建立、二次革命等。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和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2年,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朝的灭亡。然而,他在退位后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受到了民国政府的优待,享受着宫廷生活的待遇。
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后来逃往天津。1931年,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试图复辟清朝。然而,这个政权只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溥仪本人也成为了傀儡。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后被送到苏联改造多年。1950年,他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改造,溥仪于1959年被特赦释放,成为了一名新公民。
溥仪一生历经波折,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见证,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