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行事因循守旧的三种表现

行政工作中的因循守旧、默守陈规属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常态表现,这类官员将行政事务简单化,处理问题惯于使用旧逻辑或浮于形式甚至于推脱给他人。这种常态表现具有顽固性,部分基层公职人员逐渐将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当作包袱和负担,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领会不深,以致造成专业技能匮乏,遇到突发风险事件慌乱无策,腹无良谋。
思想固化型。这类基层公职人员在面对新挑战不能够转换思想变通治理,反而墨守成规。基层党员干部在履职行政中若从未主动思考、创新探索式的开展工作,就属于庸官怠政的一种,是思想固化的体现。在为政观念上,有的基层公职人员政治思想懈怠,疏于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排斥新型治理理念,不开展实际实地调研,习惯于用旧模式、旧办法去开展新的工作任务,往往“照葫芦画瓢”,不善于创造性地开展新时期工作。

时代主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如今的关注民生、民族复兴,每一次政治思想的转变也是一个需要逐步理解适应的过程,个别基层部门在改革进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旧有的治理理念与实践脱节,致使基层公职人员缺乏有效方案应对突发事件,甚至在行政履职中乱作为。譬如,当下我国正尝试在基层官员的考核中改变“唯经济GDP”的积弊,然而基层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依旧改变不了对经济迅速增长的追求。在许多基层公职人员的观念中,地区发展仍要拉动投资、设立项目、优惠政策扶持以及开发内部有限资源等,基层官员已经形成这一系列行政措施的惯性思维。基层公职人员的这种思想固化,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举措与成效,甚至适得其反阻碍当地社会的发展建设。
畏难避责型。基层公职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人民排忧解难,一味逃避责任,浮于形式主义就是庸官怠政。我党在文风的价值取向上坚持求真务实,纠正基层不良文风、弘扬优良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基层“文山会海”里依旧充斥着套话、废话、空话,部分基层公职人员忽视实践事例和翔实的数据报告,畏难避责地泛泛而谈,“爱惜羽毛”。

有些基层公职人员以一套“标配”表述汇报各项工作,汇报总结时照本宣科,对关键问题避重就轻、言之无物。在工作汇报时,一些公式化的“套话”包括:“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经验不足,导致思虑不周”“仅满足于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等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作报告中。基层干部只求避责保官,通报与发言皆是这类“八股文式”套话,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路径依赖”型。各级领导干部理应在行政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然而,部分基层公职人员在履职中存在逃避任务、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现象。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基层机关中,存在一批“我不会”的公职人员:他们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地推诿卸责。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逆淘汰”,导致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作风涣散,甚至污染基层政治生态。刚踏入新领域或者新岗位,很多公职人员都会经历“我不会”这个阶段,这是很普遍正常的事情。只要基层公职人员能够认真钻研业务、对待工作任务踏实肯干,自然就能够从“不会”到“会”、再由“会”到“精”,这是一个基层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然而,作为庸官怠政这类“我不会”的基层工作人员,所欠缺的并不只是工作能力,而是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态度。在这些公职人员中,有的基层干部负责的工作任务超出已有的理论知识水平,真“不会”,但从不主动学习新的技能理论,甘愿在本职岗位上庸碌无为;有的则是用“不会”当借口,作为其不承担责任的“护身符”;更有甚者,一边表明“我不会”,一边对那些勤政务实的基层公职人员指指点点,“自己上手乱七八糟,说起别人头头是道”——无论哪一种,无非是为了在基层工作中推卸责任、拒绝履职、不愿担当。正因如此,怠政的基层干部把棘手工作推给那些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基层“老黄牛”身上,形成“干的干,看的看,看的还给干的提意见”这种奇怪的政治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