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于谦为明朝延续一百年,力挽狂澜,为什么明代皇帝却非要他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7 11:33:14    


宣德十年(1435),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终年三十六。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大伴”太监王振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

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轻则撤职罢官,重则发配处死。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王振的权力可说是权倾朝野。

这时,北方的瓦剌部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大同的明朝军队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距离王振的家乡蔚州不远,王振这些年大肆搜刮,广置家产,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担心蔚州被瓦剌军侵占,自己受到损失,便竭力劝说明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认为朝廷上下,没有充分准备,不宜亲征。但明英宗听信王振的怂恿,不顾大臣劝谏,冒然决定亲征。

明英宗命弟弟郕王朱祁钰与于谦留守北京,自己则带着王振和朝廷上下各级官员一百多人,率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由于出兵仓促,士兵士气低落,一路上,又连续遇到大风暴雨,粮草也接济不上,军士们又饿又冷,叫苦连天,纪律涣散。到了大同之后,军士们看到郊外田野里横卧着的明军尸体,更加人心惶惶,军心涣散。许多大臣劝英宗退兵,却被王振臭骂一顿,并加以处罚。

过了几天,明军的先锋部队在大同边上被瓦剌人杀得大败,明军全部溃败下来。这时,王振才觉得形势危急,下令撤军回京。撤军本是越早撤退越好,但王振却想回老家蔚州去耀武扬威,抖抖威风,锦衣还乡,便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奔向蔚州。半路上,王振突然又变了主意,他就认为这么多兵马来到蔚州,会损伤自己家里的庄稼,于是又下令停止前进,继续向北京撤退。这样一来,耽误了部队撤退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负隅顽抗,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土木堡。当时,太阳刚刚落山,有人劝英宗在天黑之前,再赶一段路,等进入怀来城后再休息,这样瓦剌军到了也能坚持住。然而,王振却因为装满财物的数千辆车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军。土木堡名曰土木堡,实则无城可守。明军行军数日,口渴如火,可土木堡却没有水源,只是在离堡十五里外有一条河,但已被瓦剌人占据。士兵们就地挖井,挖了几米深,却还是找不到水。

第二天天刚亮,瓦剌军就到了土木堡,把明军包围了。明英宗自知无从突围,便派人与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发现明英宗带着大量的明军,真要是打起硬仗来,自己也会吃亏,于是假装讲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大喜,命令士兵在附近找水。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冲出壕沟,奔向河边,但众将无法阻止。

这时,早已埋伏好的瓦剌兵从四面八方冲了过来,挥舞着长刀,高喊着:“投降者不杀”。

听到这话,明军士兵纷纷弃甲,疯狂逃窜。瓦剌人追赶,被乱兵杀死、踩死的人不计其数。许多明朝的大员和贵族都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了。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他义正言辞地向皇太后和郕王朱祁钰说:“主张逃跑者,罪当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于谦十分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书房座位之侧,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三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冤狱。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越级提升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奖励生产,救济灾荒,修缮堤坝,种树挖井,开垦荒地,恩威远播。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就是街巷的意思。成语“两袖清风”就是由此而来来的。)

于谦的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李锡逢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死刑。百姓听说后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说是把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囚于山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地方藩王也上言为于谦求情,王振见此,只能再次命于谦为巡抚。后来,又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看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

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

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万人。

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

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杀伤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明代宗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是景泰八年(1457),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竑制造不轨言论,策划迎接册立襄王之子。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奏疏上呈后,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啊。”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就是这一句话,害死了于谦,让明英宗拿定了主意。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执行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北京的老百姓听到于谦被杀,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

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天顺八年,明英宗死,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明宪宗即位后,马上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的声誉。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

于谦驾驭长才,贞劲大节,生定倾危,死安义命,功存社稷,宁犯难而存国,宁危身以安君,利害有不敢知,是非有不必辩,所谓与日月争光,独留清白在人间。他曾以《咏石灰》为题的诗,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而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