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不忍卒读的寥寥数语,细思极恐
新中国成立已经七十多年了,承平日久,很多人都忘了战争、饥饿、饥荒和瘟疫到底是什么样子了。虽然说这七十年也不全是岁月静好,遭遇过朝鲜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争,也有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非典和新冠疫情、水灾旱灾冰冻等黑天鹅事件,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给人民带来一定的灾难,但总体来说,中国人民还是战胜了这些天灾人祸,挺了过来,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总体保持了平稳。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修撰史书的习惯,无论是新皇即位、天降祥瑞、兵祸匪乱、天灾人祸等,都要在史书上记录下来,后人就能从史书上读到这些信息,也就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了。当然,对于那些事能上史书那些事不能上史书,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才会被记录在史书中,而且一般都记录得很简略,很多只有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可是,如果你仔细翻阅这些历史,仔细品味这言简意赅的文字,就会发现,这寥寥数语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

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这么一句:“春燕归,巢于林木。”意思是春天燕子回来了,只能在树林中筑巢。看似描写春天诗情画意的美丽景象,其实这句话的背后,却是一番极其残酷的历史场景。
这句话见于《资治通鉴》的宋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实施改革,推行汉制,国力强盛;而南方刘宋,在文帝时期,历经元嘉之治,也是处于国泰民安的盛世。刘宋凭借强盛的国力,趁北魏与柔然、吐谷浑作战之际,北进与北魏进行拉锯战,前期占得先机,攻城掠地,后来拓跋焘亲率百万大军南下反攻,刘宋节节败退。后来,北魏军队久攻徐州、盱眙而不克,损失重大,又面对长江天险,不具备水战经验,最终劫掠大批百姓、物资之后罢兵回师。
在攻打南兖、徐州、兖州、豫州等地的时候,北魏军队凶残至极,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残杀、劫掠,生灵涂炭,令人发指。《资治通鉴》中记载:“杀掠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馀,春燕归,巢于林木。”意思是杀死劫掠不计其数。抓到青壮年立即斩首或者是拦腰砍断,婴儿刺在矛上,挥动进行游戏。魏军经过的郡县,到处都是荒地。春天,燕子回来了,只能在树林里筑巢。

你看看,史书上不过寥寥四十个字,就把北魏军队穷凶极恶、无比残暴的劣性写了出来,特别是“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一句,更让人如鲠在喉,愤恨不已。
战争其实是很残酷的,《史记•秦本纪》中有这么一句:“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讲的是秦军著名将领白起的伊阙之战。白起是战国时期的四大战神之一,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此战中他带领秦军突袭强行,连拔五城,斩首韩魏两军二十四万,俘虏魏国大将公孙喜。一场战役,二十四万人就被杀死,可谓是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读后让人毛骨悚然。
《后汉书·皇甫嵩传》中有这么一句:“首获十餘万人,筑京观於城南。”许慎《说文解字》:“京,人为所绝,高丘也”,杜预也有“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之说。过去两军交战,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毕竟由众多的尸骸堆积而成的“京观”。一场战役,收集了十万余众的尸首,在城南筑起“京观”,这是何等的让人毛骨悚然。
曹操有一首诗《蒿里行》,其中一句很让人感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意思是累累白骨暴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这首诗是反映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连年的征战,无辜的百姓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真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再说说蝗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蝗虫从东方来,敝天,天下疫。”讲的是在嬴政即位初期,遇到了连续的旱灾、蝗灾和瘟疫,朝局动荡,经济困难,吕不韦给秦始皇献计:“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或许是最早关于卖官鬻爵的记载了吧。
蝗灾主要危害是啃食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根系,使作物产量下降,严重时会使作物全部枯死。同时会在各个地方产卵,持续扩散种群,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队伍,待小蝗虫长大后,对作物二次伤害。
《资治通鉴》有“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的记载。看起来只是在写蝗虫在关东肆虐,实际上是蝗虫满天飞,遮天蔽日的蝗虫过后,老百姓地里的庄稼是是什么也不剩,颗粒无收。古代由于农业不发达,防治病虫害的手段不多,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导致灾难。

其实,最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还不是前面说的这些,史书上记载最多、最让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诸如“选男女羸弱者,以给军食。”“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以山东大饥,致母食死儿,夫食死妻,再振之”……岁大饥,人相食,简简单单六个字,写尽了历史的残酷与悲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发生在关中的一场灾难,“四月,关中饥馑,斗米三百,将幸东都(洛阳),留太子监国。”“五月,东都霖雨,乙卯,洛水溢,溺居民千余家。关中先水后早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那年四月,关中发生饥荒,一斗米卖到了三百文,卖出了天价。唐高宗驾临东都洛阳,留太子在长安监国。五月,洛阳降下连阴雨,洛河涨水,将数千户居民淹死了。后来关中有先后发生水灾、蝗灾、瘟疫,一斗米卖到了四百文,长安与洛阳之间的路上,浮尸遍野,饿殍满地,还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
短短不到六十个字,将那一年关中道上的灾难详细而准确地描述出来,语言很平淡,但读后却让人震撼,有种虐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有人做过统计,“人相食”这个词在《资治通鉴》中一共出现三十三次,平均每四十四年出现一次。这三个字加起来一共不过二十画,史书上出现不过一句,但背后就是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易子而食,易妻而食。

无数的自然灾害、赋役徭役、苛捐杂税、战乱饥荒等等,很容易让一个家庭破碎。在饥馑岁月,田野里颗粒无收,家家户户没有米,树皮、草根、牲畜、渔产被吃光了,种种主客观原因相加,走投无路的百姓要想活命,只能“人相食”毕竟活命才是唯一的追求。
很庆幸,我们这代人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饥荒,也没有亲眼目睹哪些极其荒唐、极其悲惨的事情,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史书上记载的让人不忍卒读的历史,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