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和平地茶的品质区别
我们知道,茶叶的品质与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海拔的高低,是决定茶叶好与茶的关键因素,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高山茶和平地茶的品质到底有哪些区别。(注意600以上为高山,以下为平地,仅仅是相对而言,根据地理环境并非绝对。)

1、持嫩性不同
茶叶嫩度是决定其品质的因素之一,嫩度好的茶鲜叶则生产出来的茶叶更为优质,而嫩度低的茶鲜叶相对较差。
通常茶叶的等级划分往往与其加工时茶鲜叶的嫩度等级相关联。这里并不去讨论加工对于茶叶质量的影响,从鲜叶的角度去讨论质量时,是在去除加工对品质影响的前提基础上的。

高山茶,由于其海拔比较高,生长缓慢,吃嫩度一般在半个月左右,叶质很柔软,有嫩度有厚度,春茶持嫩性可达一个月。而600米以下的茶,由于气温相对比较高,茶叶生长比较快,一般一个星期会衰老,硬化,叶片也比较薄,这个从湿热叶底可以区分。
2、土壤不同
自古以来"高山有土,平地有好田"。高山烂石砂壤黑土多且酸碱度合适,有机质含量高,低山丘陵黄土居多,有机质含量少。"要想有产量,必须施化肥",这个也是茶农个个知晓的效益法则。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地,茶树所需的养分和水分,都是从土壤获取的,因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茶树生长紧密相关。
现代研究也表明:高山茶园土壤风化比较完全 ,石砾较多,土壤通透性好,也就是肥力较高,而且有机质和各种矿质营养元素,包括茶树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一应俱全,以致茶树有效品质成分和各种保健营养物质丰富。

而平地茶园多属红壤和粘土,不但土壤粘重,结构差,土壤通透性比较差,而且有机质和土壤生物含量低,因此,茶树生长往往较差,尤其是茶叶香气滋味不及高山茶。
3、所含物质的不同
影响茶叶的苦涩
我们在喝茶时,时常会感觉到苦涩,其主要是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等物质。

儿茶素,是构成涩味的主体大约占比70%,儿茶素有很强的收敛性,会让口腔产生发干以及收缩的感觉,同时也是促成茶汤回甘生津的主要物质。
多酚类物质在茶汤中占水浸出物的10%~40%,而除了与茶叶本身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多少之外,还与冲泡的方法、温度息息相关。沸水会增加儿茶素的析出,从而让茶汤涩味更浓。

茶多酚和茶儿素在茶叶中的含量,与海拔高有着必然联系。当海拔越高,茶儿素和茶多酚的含量越少,由于茶多酚和茶儿素是影响白茶苦涩程度的主要物质,这些物质减少了茶汤变苦涩的几率也就减少了。
影响茶叶的鲜爽
茶叶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在茶汤中的表现中,大多给人鲜、爽、甜的特点,部分氨基酸还略带微酸。

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那么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比较恰当,那么这个茶的口感就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所以高山白茶的茶汤喝起来更加的鲜爽,苦涩感更弱。
4、香气口感区别
高山茶,长出来的新梢肥壮,色泽翠绿,且牙叶上茸毛多,节间长,鲜嫩度好。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且条索肥硕、紧结,白毫显露。
平地茶的新梢短小,叶底硬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少光。由它加工而成的茶叶,香气稍低,滋味较淡,条索细瘦,身骨较轻。

高山茶越高越好吗?
仔细探究就会发现,中国名茶产区虽然几乎都位于山上,但却集中在一定的高度范围中。一般地处北纬30度左右,海拔在500-1200米左右,周围的植被要丰富,多处于山的阴暗面。
海拔和茶叶品质关系虽然很密切,但是海拔还是有一定限度才能出好茶。
因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一般海拔太高的茶园,最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冬天低温易受冻害,夏天高温易受旱害,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茶叶内含物质成分的合成,造成茶汤口感不佳,苦味加重等。
所以,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茶园相比较而言的,也并不是说山越高茶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