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北疆文化 盛乐雅韵 | 情剪春秋 艺绘山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9 18:30:00    

情剪春秋 艺绘山川

——评《段建珺剪纸》


◇ 吴 欣


拿到沉甸甸的《段建珺剪纸》,尚在料峭的早春二月,且春节的烟火正浓。虽然早已知晓学者们正在编著出版这部著作,早已知晓这部书已经通过审核并进入印刷厂,但其足足5厘米的厚度仍然把我震惊到了。抱在怀里,就仿佛抱着一块“金砖”,匆匆回家,摊开书桌,然后急不可待翻开欣赏,段建珺的人生过往、思想演进、艺术历程,伴随着那一幅幅鲜艳夺目、精妙绝纶、飘然洒脱、粗犷豪放的剪纸作品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犹如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又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美丽动人,撼人心魄。


这是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部世界级非遗的国家级传承人的口述史,著作的主人公为剪纸艺术大师段建珺。由于我与段建珺同藉,加上在同一县城工作逾20年,因而从20世纪末就开始追踪其艺术足迹直到今天,可以说对段建珺颇为熟悉。此外,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旗县级剪纸学会——和林格尔县剪纸学会成立时的1998年,我便有幸成为其会员,而会长便是段建珺。自那时起,段建珺的剪艺生涯便成了我关注的目标。而挖掘民间传承人,抢救民间剪纸,举办展示展览,出版剪纸艺术专著,便成为他的日常工作。从《和林格尔剪纸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林格尔》到《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再到如今的《段建珺剪纸》,这四部关于和林格尔及段建珺的剪纸专著诠释了段建珺作为剪纸艺术大师的人生履历。特别是眼前的这部《段建珺剪纸》,既是一部总结归纳与展示段建珺剪纸成就的著作,更是一部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民间剪纸艺术的鸿篇巨制。


随着阅读的深入,该书三个鲜明的特点呈现在我的面前。


第一个特点,《段建珺剪纸》一书全面系统介绍了段建珺的艺术人生。口述史具有亲历性、现场性、独特性,是在典籍文献和考古文献两重材料基础上引入的新史学书写体裁。该书的口述史部分,就充分体现了口述史的特征。在介绍人生经历时,段建珺用平实的口吻写道:“老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因为逢年过节就能吃好的,穿新衣服,还有肉吃,另外逢年过节,整个村子就变得特别好看,花花绿绿的,让人的心情也一下高兴起来了。”而其中花花绿绿的东西,多数便是窗花,也即剪纸。善于剪纸的姑母对他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感兴趣,所以我就常常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们剪纸。有时看着看着就困了,于是捡个枕头躺在老人们身边,听着她们有说有笑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听着剪纸时剪刀与纸接触时发出的特殊声响,慢慢睡着了。”儿时的耳濡目染,无疑是对段建珺剪纸艺术的启蒙教育,特别是他的姑母,自幼手巧善剪,保存下众多民间剪纸花样,并手把手、一刀一剪教他剪裁。与此同时,他也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民间剪纸精品,诸如娃娃坐莲花、娃娃骑鱼、猴骑马、蛇盘兔、寿桃、石榴、莲花、牡丹、龙、凤、寿、喜、盘肠等等。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段建珺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


带着儿时的梦想,中学毕业后,他果断报考了艺术院校,以图在美术上有所提高,有所建树。但在学校里,他遇到了一些困惑:“当时走进大学校门,满心以为大学环境对剪纸是认同的,结果呢,恰恰不是原先所想的,一番热情到那儿后反而被冷落,这让我挺意外。”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尝试着在民间剪纸中融入了一些“洋”的因素,创作了诸如《老虎》一套四幅系列作品,被人们认为堪与国画媲美。但是,当他毕业后重返故乡,与广大民间艺人接触之后,得知民间剪虎讲究“十斤老虎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之后,他觉得自己“很无知”,并为民间剪纸的深厚文化底蕴所折服。从此,他开始了探索民间剪纸艺术的漫漫长路。


参加工作后,段建珺在和林格尔县职业中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难能可贵的是,他初心未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把剪纸引入课堂,同时安排学生在节假日回乡期间,注意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剪纸花样。“没想到放起假来,每个人都拿了一大叠的剪纸,就是那种老熏样,也有的是老人给剪的。”“我把它们当宝贝收起来,作为教学用的资料。”此后,他自己也抽出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下乡拜剪纸老艺人为师,大量收集散落在民间并正在消失的民间剪纸。他精心设计了一种调查表,普查挖掘散布在全县的民间剪纸艺人。于是,张花女、康枝儿、柴梅女、张弟女、崔青梅、李毛仁等一大批民间剪纸艺人被发现、发掘出来,且一个个心灵手巧、能剪善刻,其作品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在这种民间艺术的熏陶下,段建珺对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作为剪纸传承人,有义务把老一代的剪纸精华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我个人在传承上有个深刻的体会和观点,那就是‘两手一气’。”所谓两手就是一手抓传承,继承老一辈的剪纸文化;一手抓融合,在深厚传统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一气指的是灵气,或称悟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正因为坚持了“两手一气”,使得段大师的艺术人生具有了鲜明生动与不断进步的特质,正如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靳之林所言:“在中国民间剪纸新生代传承和实践中,段建珺无疑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杰出传承人,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剪纸艺术大师。”这是对段建珺艺术人生的高度评价。


第二个特点,《段建珺剪纸》一书全面系统阐述了段建珺的剪纸技法。传承老一辈剪纸艺人的技艺和经验,在拓样剪、冒剪的基础上,段建珺的创作剪纸也有了新的突破,并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密剪法”和“乱剪法”,做到“密剪不透,乱剪不花”,极大地丰富了剪法技艺,丰富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


段建珺剪纸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继承期(1991年之前)、初创期(1991~2003年)、成熟期(2004年至今)。


作为剪纸传承人,段建珺的继承期基本沿袭了老一辈民间剪纸艺人的传统,在学习的基础锻炼了自己剪纸的功力,探寻了民间剪纸的精髓,提高了对民间剪纸艺术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方面,张花女老人的剪纸艺术对段建珺的启发十分明显,老人的作品《鹿鹤同春》《鱼龙变化》等精美绝伦、内涵丰富,堪为精品。段建珺如获至宝,先后十数次登门拜访,向老人讨教,受益匪浅。特别是老人冒剪作品的整个过程,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毫无疑问,对于大多数民间剪纸艺人而言,拓样剪是基本功和必修功课,也是常规剪法。段建珺在拓样剪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冒剪。他认为:“剪子对上红纸一剪到底,剪随纸动,形随气生,就是一气呵成剪成,这么多年来我就是一直坚持这样剪下来,只要剪得好,这样剪出来的东西是活的,用我们的话讲就是‘活脱脱儿’‘有劲气’。这样剪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大气天成,古拙浪漫,这也正是和林格尔剪纸的主体风格。”


如何使和林格尔剪纸走出去,如何让草原剪纸为美术界、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是段建珺工作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山川大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与农牧民拉家常,与剪纸艺人交朋友。而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草原大写意作品便吸足了草原的甘露,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尽管还有点稚嫩。这一时期,恰是他的剪纸艺术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段建珺的代表作品有《套马》《戏牛图》《草原雄鹰》等。这几幅作品,构图精致,剪法流畅,形象生动,充分体现了段建珺剪纸艺术的特点。初出茅庐的段建珺凭着这三件全国性展览的获奖作品,一下子为众多剪纸艺人所瞩目,同时也被业内众多名家所关注。


随着对剪纸艺术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草原大写意剪纸的成功实践,段建珺的剪纸艺术已经摆脱了以往的彷徨状态,进入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创作新天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正是他的成熟期。例如,他剪的马,其鬃毛、蹄毛就是采取乱剪法,使得马的形象立即有了质感和性格,展示出强健的体魄。又如他在表现一些动物毛发时,采取密剪法,使动物皮毛呈现出特殊的肌理,丰富了剪纸语言的表现力。此外,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形象,段大师的剪纸均突出眼睛的刻画,常常一只眼睛就占据了脑袋的较大部分,以此表现出动物或人物的性格特征。


他还善用构图与剪法的融合创新,来拓展纸的维度,使得剪纸具有了超强的视觉冲击力。段大师创作的《马头琴的传说》,蒙古族老阿爸手持马头琴在演奏,而旁边的马儿则四蹄尽现,鬃、尾用“乱剪法”技巧,使得毛发乱而不杂,显示出马儿的朴拙浪漫。同时,“剪马似马非马,品马是马真马”,展现了他追求物象神韵的独具匠心。再用读者视角看待作品,老阿爸显然是平面视角下的形象,而骏马则是空中视角下的形象,这种以创作者带动欣赏者的多维度作品,使我们置身于别样而神奇的艺术境界。


成熟期的段建珺,其剪纸创作很快进入高峰,无论是《和林格尔民俗》《马头琴的传说》,还是《春到草原》《草原力士》,无论是《吉祥草原》《草原欢歌》,还是《万里草原春光好》《赛马》,段大师的作品一波又一波冲击着剪纸艺术界的顶级展览。由此,靳之林先生认为:“段建珺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已远远不是拘泥于以追求剪纸工艺属性为能事的单一实践和浅尝辄止,而是融其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特征,以及充满灵性的天才艺术创造为一炉,最终造就了中国当代剪纸界独树一帜的段建珺剪纸。”这是对段建珺剪纸艺术价值的崇高评价。


第三个特点,《段建珺剪纸》一书全面系统展示了段建珺的艺术风采。这部书的上千幅作品,无论从民间收集到的样品,还是段建珺创作的剪纸,无论是与民间艺人的交流,还是教导学生剪纸,无论是展览展示,还是外出交流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的艺术大师, 段建珺所有的艺术活动,无一不展示着大师的艺术风范,那就是对根植于乡村民间剪纸的挚爱,对老一辈民间剪纸传承人的敬重,对剪纸传承发展的追求,对传统民间美术普及的无私奉献。


这部书展示了段建珺从事剪纸艺术的心路历程,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所言:“段建珺是一个有着民间文化情感和民间艺术情怀的人,也是一个聪明勤奋有抱负的人……他对民间剪纸的热爱与超越常人的耐心与坚持,使他走进了村社剪纸文化的深层。”立足于民间剪纸这一深厚的基础,植根于民间剪纸这一肥沃的土壤,段大师创作出具有传统剪纸精髓、融会了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现代剪纸作品,为传承、保护、挖掘、弘扬民间艺术树立了典范。著名作家冯冀才先生曾满怀激情地为段建珺剪纸题词:“向和林格尔剪纸抢救与保护的头号功臣段建珺先生表示敬意。”


《段建珺剪纸》的出版发行,具有三个最为重要的价值,即民俗价值、艺术价值、示范价值,且这三个价值互相依托、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从民俗价值看,民俗性是民间剪纸艺术的灵魂与根脉。《段建珺剪纸》口述的就是和林格尔县的地方民俗文化,民间剪纸艺术反映的就是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如段建珺收集到的民间剪纸《娃娃抱鱼》,喻意吉庆有鱼,表达了民间期盼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又如段建珺创作的《葫芦娃娃》,喻意多子多福,表达了对生命繁衍、生生不息极为敬重的感情。除此之外,在段建珺的口述内容里,他始终从民俗民风的角度诠释民间剪纸的美好喻意、深刻内涵。段大师满含感情地写道:“深入民间向老大娘学习,这个阶段比较长,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历程,体会也比较深,积累的也多了,最重要的是我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了民间剪纸的民俗性,这是我以前没有感觉到的。”在他看来,离开民俗谈剪纸,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稽之谈。


从艺术方面看,大写意草原剪纸展现了段建珺的精神与气质。《段建珺剪纸》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展示了上千幅各类图片,且这些图片经过精心的编排,向读者展示了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众所周知,剪纸根植于民间,寄托着情感,美化了生活。此前,段建珺曾主编过多种剪纸作品集,也入选了一些自己创作的作品,但他把更多的机会让位于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剪纸艺人、潜心研习的学生,而眼前这部书,则集中展示了段大师创作的大量剪纸艺术精品,如本书的第五章“段建珺剪纸作品”中,收集了他的剪纸精品500余幅,大多数还是首次发表。每一件作品,作者都详细标注了材质、大小、创作时间,并且说明了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图片,读者可以非常便利地欣赏作品,有助于了解作品的内涵底蕴。这些剪纸作品,无论拇指大小的小品,还是超过一平方米的巨幅作品,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鸟虫鱼,一刀一剪都凝聚着段建珺的情感,展示了段大师剪纸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那一件件精品,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从示范方面看,这部书充分展现了段建珺的艺德风范。《段建珺剪纸》偏重于口述,用口述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民间剪纸艺术如何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并且,段大师以真诚的态度,细致入微、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即使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士也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其要义。这部书是段建珺从艺经历的阶段性总结,可以说是一部成熟的口述史,为广大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人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其价值不可谓不大。由此,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将会采取口述方式,为我们保留下众多宝贵的民间艺术,丰富民间艺术宝库。此外,《段建珺剪纸》这部书还向读者详解了有关民间艺术如何走出地域限制、如何走向艺术殿堂、如何引领剪纸艺人共同进步等问题,这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段建珺成就了《段建珺剪纸》,而《段建珺剪纸》则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融会发展蹚出了一条路,也为守正创新、繁荣发展北疆文化作了积极探索。尽管书中某些文字略显粗糙,有的地方表述不太准确,个别图片选择不够精到,但瑕不掩瑜,这部巨著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创造的惊喜、艺术的享受,必将在民间工艺美术界引起积极回响。



丨来源:呼和浩特文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