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会发光的植物,阿凡达的场景,来了来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2:00:00    

又一款会发光的植物来了!

2025年8月27日,华南农业大学张学杰、雷炳富团队与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邹睿合作,在 Cell子刊 Matter发表论文Sunlight-powered multicolor and uniform luminescence in material-engineered living plants,报告他们通过注入微米级余辉磷光颗粒,让普通的多肉植物“开了挂”,在阳光照射后能发出多色长余辉,亮度高、持续久,改造一株只需10分钟,成本仅十几块钱。

在室内白色发光二极管和阳光下激发,植物可发光超过 1 小时。这意味着,未来你家阳台上那盆多肉,晚上可能不用小夜灯,就能自己发光;也能在阳光下发出彩虹般的多彩光芒。

图片来自论文Sunlight-powered multicolor and uniform luminescence in material-engineered living plants

在科学家探索的同时,产业界也已经快人一步。

2024年2月,美国Light Bio公司研发的发光矮牵牛花率先发售,该产品主要源于公司联合创始人Karen Sarkisyan的研究发现,他们将生物发光蘑菇中的Neonothopanus nambi 基因转入矮牵牛花,无需特殊光照和额外添加,就能在晚上持续发出绿色荧光。

一家2023年成立、位于中国合肥的初创公司神笔生物,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整合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发光基因,植入到植物内,在2024年8月宣布培育出了全球首株高亮度发光向日葵,并将自发光植物推向产业化。而今他们的产品矩阵里,不仅有发光向日葵,还有发光多肉、发光风铃花、发光雏菊……甚至还牵头发布了行业标准,推出面向家居、文旅、市政乃至高端定制的照明解决方案。

实验室里的新突破,与市场前沿的企业先锋,使得“会发光的植物”从科幻走进现实。

想象一下:未来夜晚的街区不靠路灯,而是靠一排排自发光的行道树;公园里的花坛自带柔和光效;家里的客厅养一盆“夜光多肉”,既能观赏又能照明。

这不仅是零能耗、无光污染的绿色照明方案,更可能是千亿级新兴市场。

你会愿意养一株“会自己发光”的小植物吗?

植物照明能否成为未来城市的一部分?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单株植物到文旅、市政、商务等特定场景,像阿凡达星球一样梦幻多彩的场景相信很快就能到来。

生物医药

01一周两笔创新药授权出海

8月25日,百济神州宣布,将安进公司授权合作产品塔拉妥单抗(英文商品名:IMDELLTRA®;通用名:tarlatamab)在中国以外的全球销售额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的权利,出售给英国制药公司Royalty(RPRX.O),交易金额最高达9.5亿美元,包括8.8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获得6500万美元的额外付款。

塔拉妥单抗最初由安进公司研发,是一款同类首创免疫疗法。2019年10月,安进和百济神州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包括共同推进塔拉妥单抗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2024年5月,塔拉妥单抗获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人患者;2025年7月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

8月26日,复星医药宣布将小分子抑制剂FXS6837的全球权益(除大中华区)授予英国生物技术公司Sitala,以此获得1.9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开发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交易金额最高达6.7亿美元。同时,复星医药还可以零对价获得价值500万美元的Sitala的股份。

FXS6837是一款复星医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抑制剂,拟用于免疫调节领域相关疾病的治疗,目前在中国境内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截至2025年7月,复星医药产业针对FXS6837累计研发投入人民币约1.2亿元(未经审计)。

• 点评:中国创新药企业持续提升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的成本和效率的优势,以及正在变化的全球市场需求,使得中国创新药出海逐渐走向常态化,同时中国创新药企在交易对象、付款方式等方面也在尝试做出更多改变。(罗仙仙)

02全球首个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口服靶向药获批

8月29日,中国药监局(NMPA)批准勃林格殷格翰的宗艾替尼片(Zongertinib;商品名:圣赫途)上市,用于治疗存在HER2(ERBB2)激活突变且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该药物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口服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此次批准是基于一项Ia/Ib期研究的积极结果,在接受宗艾替尼治疗的队列1经治患者中(n=75),客观缓解率(ORR)为71%,其中7%为完全缓解(CR),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14.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2.4个月。此外,宗艾替尼的安全性可控,研究中治疗中断率仅2.9%。

• 点评: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常见于吸烟或被动吸烟的人群。宗艾替尼片获批,将为中国众多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一种高效、靶向、口服的治疗新选择。(罗仙仙)

03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移植到脑死亡人体

8月2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及其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论文Pig-to-human lung xenotransplantation into a brain-dead recipient,报告了全球首个将基因编辑的猪肺成功移植到脑死亡患者体内的案例,且在该患者体内存活9天并发挥功能。这也是全球首例跨物种肺移植。

这项研究的供体猪来自成都中科奥格,供体猪经过 6 处基因编辑,敲除了三处可能引发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基因GTKO、CMAH 和 B4 GALNT2;并添加了三个人类基因,以构建免疫和凝血防护机制,包括人类补体调节蛋白基因 hCD46、hCD55 和人类凝血调节蛋白基因 hTBM。

研究团队将这只6基因编辑猪的左肺,移植到一名39岁确诊脑死亡的男性患者体内,并监测该肺如何发挥功能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最终发现这个肺没有遭到免疫系统的立即排异,并能在9天里保持存活并发挥功能;不过在移植后24小时观察到了肺损伤迹象,第3天和第6天观察到了对移植肺的抗体介导排异现象,该试验于第9天结束。

• 点评:近年来,异种移植领域的研究不断推进,猪心脏和肾脏移植给人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上述研究为猪肺移植到人体的技术可行性提供了关键实证。期待随着后续研究的突破,异种移植技术能真正为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罗仙仙)

人工智能+

04 英伟达发布机器人新大脑Jetson Thor

8月25日,英伟达推出专为机器人开发者设计的新一代计算平台Jetson Thor,包括开发者套件Jetson AGX Thor(起售价3499美元)和量产模组Jetson T5000,支持所有主流AI框架和生成式AI模型。

Jetson Thor基于Blackwell架构,可提供2070 FP4 TFLOPS的AI计算能力,与前代Jetson Orin相比计算能力提升7.5倍,能效提升3.5倍。同时,Jetson Thor能让机器人在端侧进行复杂的推理,最大限度降低对云端的依赖。

Jetson Thor的首批用户包括Agility Robotics、亚马逊机器人、波士顿动力、卡特彼勒、Figure、Hexagon、美敦力、Meta,以及中国的联影医疗、万集科技、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

• 点评:从年初至今,黄仁勋多次表态称“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Jetson平台目前已为全球超过200万开发者和7000多家公司提供服务,Jetson Thor将进一步推动AI智能体与复杂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为机器人应用注入一剂“强心针”。(曹妍)

05 谷歌发布图像生成模型Gemini 2.5 Flash Image

8月26日,谷歌推出图像生成与编辑模型Gemini 2.5 Flash Image,代号“纳米香蕉”(nano banana)。这款模型具备角色一致性保持、自然语言精准修图、多图融合能力,并可利用Gemini的世界知识提升智能表现。

在LMArena基准测试中,Gemini 2.5 Flash Image在用户综合喜好度、人物生成、创造力、信息图、物体和环境生成、个性化等多个维度上优于GPT-4o等AI图像模型。目前,模型可通过Gemini API、Google AI Studio和Vertex AI提供服务。

• 点评:AI图像模型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的核心竞争领域,OpenAI(GPT-4o)、Meta(Emu)、阿里(Qwen Image Edit)等均有涉足。Gemini 2.5 Flash Image 能读懂图中的动作、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记住图像上下文并持续对话,大大降低了图像编辑的门槛。AI开始理解图像,更意味着一个新拐点的到来。(曹妍)

06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的普及率超70%;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的普及率超90%;到2035年中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六大重点行动”和“八大基础支撑”。其中,六大行动包括“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八大支撑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生态、人才、政策法规和安全。

• 点评: 2015年,“互联网+”行动正式实施,开启了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如今,“人工智能+”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跃升,标志着一场国家战略引领的系统性、全方位的人工智能行动拉开序幕,从顶层推动技术红利释放,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曹妍)

07 新型AI工具,可精准预测常见疾病风险

8月26日,阿尔托大学发布新闻,该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名为survivalFM的新型AI工具,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可综合考量多种风险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比传统模型更能精确预测个体患常见疾病的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肝脏疾病等,为医疗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新手段。

传统模型常将风险因素单独分析,而survivalFM能同时分析年龄、胆固醇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使预测更接近实际。研究人员借助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涵盖约50万名英国志愿者医疗记录、生活方式和基因信息等),训练其预测10年内罹患10种常见疾病的风险。结果显示,多数情况下survivalFM优于传统模型,且具有可解释性,医疗和科研人员既能获得高风险预警,还能查看影响评估结果的风险因素。

该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题为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 modeling with machine learning improves prediction of disease risk in the UK Biobank。

点评: survivalFM通过融合多风险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显著提升了对常见疾病风险的预测精度。其基于大规模生物样本数据训练,兼具预测性能与结果的可解释性,有望推动个性化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龙洁)

08 AI一次性设计出高效结合蛋白

8月27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研究人员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One-shot design of functional protein binders with BindCraft,报告他们开发了一个自动化蛋白质结合剂设计平台BindCraft,利用 AlphaFold2 反向传播机制,无需高通量筛选,即可设计出高亲和力的功能性蛋白质结合剂。

研究人员在12个具有挑战性的靶点上测试了BindCraft,覆盖免疫受体、过敏原、核酸酶和人工设计蛋白,实验结果显示,12个靶点上都能设计出结合蛋白,成功率 10%–100%,平均可达46.3%(传统方法成功率仅0.1%),多数Binder的亲和力在纳摩尔级别(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中常见的目标,体现分子结合的实用性和可调控性)。另外,研究团队针对免疫检查点调控、过敏原中和、Cas9抑制、病毒载体定向递送等方向进行了应用示范,并开源了该技术。

开源地址:
https://github.com/martinpacesa/BindCraft

• 点评:越来越多实用AI工具的出现,正在加速从基础研究到潜在疗法的研发进程。BindCraft解决了蛋白质设计领域长期以来的成功率瓶颈,通过它的开源也为更多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极大降低了蛋白设计的技术门槛。(罗仙仙)

通信技术

09 可智能实现全频段高速通信芯片 取得6G通信技术新突破

8月27日,北京大学王兴军、舒浩文和香港城市大学王骋等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Ultrabroadhand on-chip photonics for full-spectru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报告他们研发的基于光电融合集成技术的自适应、全频段、高速无线通信芯片。不同于过往传统方案,这一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芯片具有多频段兼容、实时灵活以及快速重构能力,克服了带宽、噪声性能与可重构性之间难以兼顾的根本挑战。

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由薄膜铌酸锂光子无线系统驱动的自适应无线通信。该系统覆盖了超过 100 GHz 的频率范围,具备进行宽带无线与光信号转换、低噪声载波本振信号协调、数字基带调制的能力。实验验证,基于芯片的创新系统可实现跨越九个连续频段的全链路无线通信,单通道速率最高达到 100 Gbps,比目前5G的传输速率高出2~3个数量级。更为关键的是,该系统的实时可重构性使其能够实现自适应频率分配,这一能力对于在复杂频谱环境下确保通信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 点评:这一里程碑式突破为 6G 通信高效开发太赫兹乃至更高频段的频谱资源扫清了关键障碍,意味着未来无线通信不仅仅是“传输工具”,而且是具备环境感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智慧网络。当AI算法与光电融合技术结合,通信系统就像是会思考的驾驶员,即使前方拥堵,也能迅速切换车道,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卫酉祎)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