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投资者纷纷“下注”,机器人“魅力”何在?
新重庆-重庆日报 蒋雨虹 杜铠兵
有人说:“未来10年,机器人数量或将超过人类。”
近来,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广汽集团、小鹏汽车、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加速布局这一前沿领域。近日,人形机器人概念走强,逾30只个股涨逾9%。
在这场科技浪潮中,机器人的场景化应用已从技术竞赛升级为城市产业生态的全面比拼。
作为西部“制造重镇”,重庆前不久发布了32个“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制造业、农业、智能建造、公共服务、特种应急等多个领域。
站在时代风口,重庆如何全方位打造机器人应用场景?是继续保持传统制造业的路径依赖,还是以开放场景倒逼技术迭代?这些问题,关乎重庆能否在智能时代的城市竞速中抢占先机。

重庆软江图灵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展示自主研发的机器狗。这种机器狗可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巡检。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从“重庆造”机器狗“哮天”在全国两会上“大出风头”,到全球首个AI机器人主播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登上电商直播舞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融入工业生产和大众生活,这一现象揭示着一个事实:机器人全方位应用场景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不禁要问,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应当认识到,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不仅是技术迭代的成果,更是为了回应智能时代的深刻需求。
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深化,正在改写传统工业的生产逻辑。以制造业为例,精密的工业机器人能够进行焊接、装配、喷涂等复杂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线的灵活性和效率。不可否认,这种转型,正在加速推动城市从“制造基地”向“智造基地”演进。
截至2024年底,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已突破45万家,注册资本超6.4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逾200%。“机器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机器人+”的持续拓展,正在重塑公共服务体系的底层逻辑,进而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它不仅能改变生产模式,还将重新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杭锦后旗医院引入AI机器人“小笨”破解医疗难题,到重庆的“机器人+”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带动机器人在公共领域的研发和应用,都表明机器人技术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共享更多“机器人时代”的技术红利。
“集众家之长”,在集成迭代中持续创新机器人应用场景,为未来科技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机器人的智能化、互联化和实时响应能力离不开AI、物联网、5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运作。这种集成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跨领域协作,形成了“1+1>2”的技术涌现效应。

2025年全国两会上,一只重庆造机器狗“哮天”引发外界关注。/央视《焦点访谈》

打造机器人全方位应用场景,重庆的优势在哪儿?
要知道,重庆的机器人产业布局,绝非偶然的“风口追逐”,而是依托制造业积淀与前瞻性眼光形成的系统性竞争力。
产业生态链完善,在走向“机器人时代”的路上,重庆有底气。
目前,重庆已集聚华数、七腾、川崎等30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汇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国检中心等30余家研发平台,已形成集研发、整机制造、检测、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人才培训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
更具战略价值的是,重庆构建了全国少有的机器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位于两江水土新城的德新公司,拥有集“机器人零部件检测、本体、整机、环境测试、系统评定、标准制定、系统解决方案、人才培养、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第三方机器人检测与评定平台。
这种完整的生态链条,使重庆在机器人产业竞争中具备了“系统作战”的能力。
政策扶持力度大,发展环境优越,重庆机器人企业发展有动力。
去年10月,重庆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明确要打造机器人+制造业、农业、智能建造等五大领域应用场景;去年12月出台的《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指出,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感知—语言—动作模型等核心技术研发;今年3月,重庆面向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的首批12个“揭榜挂帅”项目落地;近期,重庆发布了32个“机器人+”应用场景……
针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庆的顶层设计持续“在线”,自2024年起,重庆系统布局机器人产业政策,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支持框架,体现了从“技术跟随”到“生态引领”的战略转型。
高校等研发资源丰富,重庆造“机器人”加速跑有活力。
目前,重庆在机器人研发领域已经形成高校协同创新网络。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率先突破了高精度谐波减速器技术,打破了日本在这一领域的垄断;除此之外,重庆大学CQU1队斩获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大学组一等奖,表明高校在人才创新培养方面也做出了行动。
这种“核心技术攻关”与“人才生态培育”的立体联动,使得高校的智力资源能够为智能时代重庆的产业突围注入动能。
优势虽多,但不足尚存。重庆虽然具有优良的“制造基因”,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前行道路上的阻碍。如何全方位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如何解决产业人才结构性矛盾?如何实现完成机器人产业向国内第一梯队的跃升,甚至走出国门?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现场,无人驾驶塔吊吸引观众驻足观看。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第1眼TV-华龙网。

在全球科技博弈交织的背景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成为城市纷纷竞逐的新赛道。重庆如何打破桎梏,在这条产业赛道上跑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严绑产业+技术,构建产业集群共破技术难题,跑出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好势头。
“产业联谊”不可少。重庆可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此外,还可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技术痛点”要狠抓。技术仍然是机器人赛道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综合发挥政策功能,充分整合科研资源,真金白银加大研发投入,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研究,才能在技术浪潮中屹立潮头。
重视专业型人才培养,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人才高地,跑好科研人才培育接力赛。人才短缺向来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老毛病”。对此,重庆可以鼓励高校设立机器人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专业人才的招引力度,抓好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培训,及时补齐相关行业人才结构性失衡和水平断层的短板。
光有理论教学还不够,实践操作也要到位。校企合作机制必须落实起来,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相关人才,将智能机器人运维课程嵌入真实产线,让学生在系统实践中学习,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只有这种“问题驱动”的培养机制,才能够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立足全球化,推动重庆机器人“走出去”,跑出重庆造机器人的新天地。
重庆的机器人产业要想“走出去”,不能幻想“一蹴而就”,而是要“快中求稳”。短期来看,重庆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通过技术合作与标准输出,加快推动产品及项目在海外应用落地,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长期来看,更要瞄准长远目标,积极跻身全球机器人产业第一梯队,推动具身智能成为国际主流技术范式,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企业,擦亮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重庆名片。
当前,机器人产业的浪潮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机遇窗口稍纵即逝。重庆拥有深厚的制造基因与前瞻的政策布局,但智能革命的赛道从不等人,当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能力边界不断拓展,重庆唯有稳步快跑,方能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