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铸黄河魂——吴堡宋家川的抗战烽火
奔腾的黄河水裹挟着黄沙,在秦晋峡谷间怒吼了千万年。然而,1938年它尝到的却是硝烟的辛辣。当30多门重炮自山西军渡发出咆哮,炮弹撕裂长空砸向吴堡县宋家川渡口,这座自明洪武年间就帆影点点的古渡,骤然成了烽火前沿——日军企图将其变成进攻延安的致命跳板。

1939年日军轰炸吴堡宋家川 资料图
血与火的洗礼,从一个漆黑的夜晚开始。 1938年3月25日深夜的王老婆山,冰冷的浪头拍打着木船,八路军警备八团团长文年生和二营营长潘师孟率三个连的精兵秘密东渡黄河,配合离石县游击队第三大队奇袭柳林附近王老婆山的日军。墨色波涛下,每一桨都划破死寂,黎明薄雾中,我军部队已如尖刀般插入王老婆山日军联队驻地。刺刀见红的厮杀过后,歼敌200余人,缴枪50余支。

日军某部队在宋家川对面向吴堡县城射击 资料图
随后,真正的考验如暴风雨般席卷而来。 1939年6月,日军在军渡东岸山头架设炮阵,对黄河西岸的宋家川及周边阵地发动猛烈炮击。 1.5万日军猛扑孟门、碛口,俯冲的敌机尖啸着投下炮弹。战士们滚烫的枪管冒着青烟,而在他们身后,吴堡百姓肩扛手抬穿越弹坑,老人递送盛水的瓦罐,汉子挥动铁锹填补掩体缺口——这不是军民,而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当日军强渡时,河东骤然响起的爆炸撕裂了其运输线,腹背受敌的侵略者次日黄昏仓皇后撤,在泥泞河滩遗下80多具尸体。
最阴险的攻击出现在1942年春天。日军用20门大炮向宋家川河防阵地轰击,早晨6点始,下午5点止,共计发炮1800余发,其中包括国际社会严令禁止的糜烂性毒气弹和毒瓦斯弹,这种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造成了河西地区军民50余人伤亡。然而,这场卑劣的毒气攻击并未击垮我军民的抵抗意志,4月4日天色未明,八路军炮团悄然行动。当日军炮兵搬运弹药的身影在晨雾中显露时,八路军的炮弹已抢先撕裂天幕,精准砸入敌阵。日军仓促还击的炮弹多坠入滔滔河水,溃兵最终连滚烫的炮架也遗弃在河滩,狼狈逃跑。
多年血战,终有尽头。1944年9月13日,日军从军渡仓皇逃窜。当最后一面日军膏药旗从军渡碉堡消失的消息传来,宋家川古庙的铁钟之声震荡山谷。不足四万人口的吴堡,以血肉筑堤,毙伤2000余敌寇,牢牢扼住了日军西进的咽喉。
今天,沿河上溯两公里半,千年石城断壁在夕阳中泛着古铜色的光泽。暖风掠过新落成的浮雕墙,凝固的瞬间跃动而出:一叶木船劈开惊涛,那是文年生夜袭的扁舟;一行蹒跚的骡队跋涉在深谷积雪中,运送着救命的弹药;一名哨兵矗立在毒雾弥漫的晨光中,身影如钢。游人指尖抚过冰冷的石刻,耳畔似响起当年渡河处的稚童笑语与秧歌红扇翻飞如焰。渡口那方“吴堡黄河古渡”的石碑默立至今,滚烫的是背后永不屈服的民族魂。
黄河水奔腾不息,带走了枪炮嘶鸣,却带不走石城窑洞弹孔里沁出的硝烟味,带不走古渡石碑上深深浅浅的岁月刻痕——那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四万双手托起的民族脊梁,在这天险激流之上,铸成了永不沉没的方舟。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