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共赴文明之约,茂名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回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00:14:00    

5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茂名市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茂名,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自2017年9月以来,秉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历经七年精耕细作,如今处处好风景,人人讲文明,道德模范立德扬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好心茂名雕塑。谭世聪 摄

机制先行

党建引领下的全民共建

如何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茂名创新构建“一把手主抓、四套班子联动、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以“一把手工程”力度进行推进。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茂名市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始终,构建“党建引领、机制先行、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以务实高效的制度体系推动文明创建从“纸面”落到“地面”。

南香周边的道路变成了市区最有特色、设施最完善、景色最美的道路之一。岑稳 摄

为此,茂名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固定议题,建立“月调研、周调度、日巡查”工作机制。市四套班子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做“施工队长”,包联68个重点区域,带动各级干部下沉网格开展“马路办公”,累计解决1.2万件民生难题,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

同时,完善网格化包联帮扶机制,实行市、区领导及部门、镇街干部联动包联,动态调整要求,助力基层补短板,形成全市协同发力的创建格局。这套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制度体系,确保了文明创建从“纸面”落到“地面”,形成了“干部跑起来、群众动起来”的创建热潮。

茂名城区。丘立贺 摄

润物无声

文明创建提升幸福指数

走进茂名,满城尽是文明景。城区“断头路”逐步打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农贸市场升级让“菜篮子”拎出幸福感,点滴细节彰显城市温度。

在茂南区站前街道朝阳社区,68岁的李桂芳见证了家门口的蝶变:“以前楼道灯坏了没人修,墙皮掉得像地图。现在政府给刷了新漆,装了智能感应灯,上下楼舒服多了。”升级后的河东市场,地面干爽洁净,分区标识清晰,每个摊位都配备了智能电子秤。“以前污水横流,现在连瓷砖缝里都见不到垃圾。”摊主吴姨边擦柜台边说。

改造后的滨河社区。岑稳 摄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牵引下,文明创建向基层延伸。

在电白区沙琅镇琅西村,平坦的道路、整洁的庭院、和谐的邻里关系,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变化。“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大家自觉性也高了,文明创建让生活更舒心了。”如今,文明村镇像珍珠般散落乡野,卫生镇创建让农村有了“城市范儿”,文化惠民工程使农家书屋成了“精神粮仓”。

近年来,茂名以“十大强基”“十大提升”工程为引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质,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文明创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实现了从“硬件提质”到“内涵升华”的跨越。

数据显示,茂名市“十四五”计划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29个,已开工改造725个,开工率99.45%,已完工582个,完工率79.84%;在茂南区、电白区城区全覆盖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978个,已全部完工;城区无物业小区共1149个,已全部实现有效管理。交通上,新建10条主干道、打通5条“断头路”,机非分离改造、绿道二期工程落地,路网通达性飙升。智慧城市建设也成绩斐然,新增万余智能泊位,16家农贸市场“智慧变身”。一系列举措让城市功能品质飞跃,市民畅享便捷生活,为文明城市创建筑牢“硬支撑”。

改造后的河西街道油城社区旧貌换新颜。黄信涛 摄

厚培文明沃土

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

让文明基因深植民心,茂名深挖“好心文化”内涵,将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将其融入城市血脉,创新开展“微讲堂”“微改造”“微公园”“微心愿”“微服务”等“五个微”实践,以贴近民生、注重实效的特点,以文化人。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茂名市探索出“老年志愿服务+社区工作”实践样板,引导激励“银龄力量”赋能基层治理。选聘1000多位老同志担任“好心管家”“楼长”“巷长”,带动居民参与862个无物业小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激发社区自治自理活力。

志愿者清扫街边的垃圾现场。吴昊 摄

在茂南区迎宾社区,从交通劝导到社区服务,从邻里调解到垃圾分类督导,50多岁的志愿者李阿姨身兼多职,“文明创建没有旁观者,关乎每一位居民切身利益。大家发自内心地支持并参与其中,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李阿姨说。

如今,“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茂名市民的生活新理念。68万注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30多万学生带动家庭参与文明创建,170名交通劝导员守护出行安全,形成“党员带头、学生参与、全民响应”的生动局面。特别是“一元饭堂”“婆孙乐”等特色项目,既解决民生需求又传播文明理念,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崇德向善已成为一种风尚,目前茂名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名、广东省道德模范4名、中国好人19名、广东好人89名。坚守山村的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照顾邻里的普通居民,这些润物无声的实践,与全国全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广东好人的善行相映生辉。

“垃圾分类 文明‘童’行”——2024年茂名市未成年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绣花功夫”

厚植生态精绣容颜

在茂南区官渡街道,一处曾经的卫生死角经过精心设计,如今成为融合休憩、健身、科普功能的社区花园,被居民亲切称为“转角遇到美”。

“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边角地,现在变成了家门口的小公园,我和几个老伙计天天都来。”退休教师陈伯正在和老伙计们在新栽的紫荆树旁打着太极。

市民在老干中心绿道口袋公园做健身运动。岑稳 摄

茂名市城管局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绿美茂名生态建设中,茂名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程,致力打造“洁净美”的城市新形象。通过精细规划,把边角地、废弃地变身为8个精致的口袋公园,让城市颜值与生态价值齐升,逐步实现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

截至目前,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13公顷,打造出三条示范绿道,建成8个口袋公园,完成17项绿化工程,新植树木4.52万株,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创新开展“两轴”生态廊道建设,整治道路沿线砂场,补植绿化,完成组团风貌提升,真正做到“还绿于民、还景于城”。

市民在隔坑社区口袋公园荡秋千和健身,该公园成为家门口的休闲锻炼理想场所。岑稳 摄

与此同时,构建“科技+网格+共治”新模式,推动市容环境持续优化。累计处置市容问题13.6万宗,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2%,清理“牛皮癣”21.6万处,规范共享单车停放,治理噪声油烟污染。推行“社区巡查员”制度,2143名专职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六查”,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智慧环卫”系统实现小广告快速清理,联合执法机制查处违法案件。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通过智能识别、网格巡查、群众监督“三管齐下”,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

茂名城区对公共停车泊位实现智能化管理。岑稳 摄

立德树人

文明薪火代代传

走进市区中学,“文明微心愿”墙格外醒目。“我想要当志愿者”“希望同学们都能爱护校园环境”……一张张彩色便签记录着孩子们纯真的善意。“我们通过‘微心愿’活动,让孩子们把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李老师说。

为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走深走实,茂名将心理健康辅导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构建“实践育人+文化浸润”的立体化教育模式。组织举办传统优秀文化(非遗文化活动)与红色革命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社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在“好心茂名”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厚植精神根脉,在本土红色革命文化的沉浸式学习中赓续精神血脉,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大人小孩在整洁的公园绿道上散步游玩。岑稳 摄

家长陈女士说:“以前孩子回家就是玩手机,现在不一样了!自从学校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他主动查阅茂名历史,还拉着我们去‘好心长廊’当‘小导游’。这种沉浸式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到了责任和担当,我们家长也深受感染。”

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茂名打造了“红色文化+好心精神”特色课程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让其扎根、成长。如今,全市已创建各级文明校园782所,培育“新时代好少年”220名,这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文明的传承与延续。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绝非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站在这一荣耀时刻,茂名正以归零心态再出发,让文明之花常开长盛,为“好心茂名”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市民自觉有序推车经过斑马线。吴昊 摄

南方+记者 周梁 通讯员 赖宣任 韦秋粤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作者】 周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