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总工会以服务创新赋能诉源治理 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5月14日下午,2025年全市诉源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召开。会上,市总工会作题为《以工会服务之“新”打造诉源治理之“能”》的经验交流发言,分享其在劳动争议诉源治理方面的工作成效与实践路径。
过去一年,市总工会以“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多元联动”为导向,构建“全链条闭环式”劳动争议预防化解体系,全年化解劳动争议案件623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2033.05万元,创新经验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据了解,市总工会以法治领航,通过思想铸魂夯实法治根基、“一函两书”激活监督效能、集体协商提质增效,构建争议预防“新范式”。针对高温补贴、欠薪等重点领域,发出14份提示函,推动企业规范用工。针对某民企拒不开展集体协商工作,发出全省首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促成该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同时,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推动百人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由88%大幅提升至98.08%。在快递行业推行“三险联动”机制(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商业意外险),覆盖从业者3023人。在产业工人领域开展“技能薪酬挂钩”专项协商,166家企业成功建立技术工人职级晋升通道,形成全省推广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协商模板。
在多元协同方面,市总工会通过全域联动打造解纷矩阵、专业赋能筑牢调解阵地、数字转型提升化解效能,打造矛盾化解“快车道”。建立“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裁调审联动机制,实现纠纷受理、调解、仲裁、诉讼全流程贯通。咸安区“裁调审一体化”模式将农民工欠薪案件处理周期压缩至15天,相关做法获省高院“多元解纷典型案例”。
不仅如此,市总工会还壮大劳动关系调解人才队伍,培育2名“湖北省金牌劳动关系调解员”。推动256家建会企业完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制度,133家建会企业建立工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配备监督员和调解员842名,构建基层调解“前沿阵地”。
此外,通山县“工会驿站+枫桥经验”模式,实现“线下调解+线上响应”双轨运行,案件办理周期缩短至22天,相关经验获省总工会推广。依托工会驿站设立普法角“云调解”平台,整合普法资源和法律服务,形成“小事驿站办、大事协同办”的高效解纷格局。
在服务提质方面,市总工会通过动态帮扶兜住民生底线、专项关爱覆盖新兴群体、风险前置防范争议隐患,织密职工权益“保障网”。构建“精准识别-分类帮扶-长效保障”帮扶闭环,形成“特殊群体有帮扶、重大活动有慰问、新兴领域有覆盖”的立体化服务格局,建立“法律体检+风险评估+合规指导”服务机制。
在防控并举方面,市总工会通过预警监测守护劳动安全、协同处置化解重大风险、动态闭环强化源头治理效能,筑牢劳动领域“防火墙”。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联席会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深化机制创新,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以实干担当守护职工合法权益,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会力量。
(记者 周阳 通讯员 肖潇 镇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