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AI复活逝者治愈了亲人吗?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清明时节,追思怀远。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依托数字技术的“AI复活”服务在虚拟空间悄然兴起。我们该如何把握生与死之间的尺度?逝者以虚拟化身的形式永存,可以“陪伴”挚亲聊天、互动,依然“在场”,是一种有效的悲伤疗愈方法。但逝者数字人的生成不应是“肆意重生”,而应是“有限存在”。
“AI复活”是“情感代餐”吗?

在某电商平台输入查找“AI复活”,搜索结果显示的商品标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乃至数千元不等。只需提供一张逝者的照片或一段录音,就能通过AI技术,让亲人“活”过来,甚至还能开口说话。有部分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很真实,让我很感动”“AI复活技术神奇,让逝去的记忆重现”。
“AI复活”,看似科幻,实则并不复杂。在社交媒体上,这种视频屡见不鲜,在之前,就有不少古人从故纸旧书中“复活”、与现代人对话。


旧照片与AI合成的视频截图
作为国内某款AI复刻软件的负责人,张功(化名)看到了这一“现实的需求”并开始创业。“在和失亲者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对这类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而AI又很适合做这个。”试运营一年多后,平台的注册用户突破了1万人,且付费用户的转化率高达10%,远超普通互联网产品1%—3%的标准。

目前,“AI复活”在语音合成上可打造高度逼真自然的声音,如能精准模仿名人音色、语调等,重现其朗读、演讲之声;图像生成可呈现逼真人物形象,涵盖面部表情、服饰等细节,还能实现动态展示;对话交互能模拟特定人物语言风格对话,但在复杂逻辑和深度知识上尚存不足。
再拟真的代码也不能代替真实情感
“AI复活”建构起超越生死界限的对话模式,让生者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情感慰藉,实现了传统祭奠方式的革新。但实际上,目前人工智能所做出的“情感反应”是被设定的,大语言模型预制了机器人面对人类情感表达时应该做出的回应。
2021年,音乐人包小柏的22岁的女儿因血液疾病去世,令他伤心欲绝。通过数字技术,包小柏为逝去的女儿制作了可互动的数字形象,寄托思念。但他也看得十分清楚,他说: 我们也没有让女儿变成完完全全像真人一样,她只是寄托我们的一种思念,但不可能完全取代。并不是说做不到,但还是要守住这条线的。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其应用应有道德边界和法律规范。作为一个新兴事物,AI复活的产品仍面临较大法律争议。比如,AI复活所塑造的照片和视频其实就是一个数字虚拟人,而它作为数据财产权益归属仍为法律盲区。
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户与数字人交互产生的行为数据,可能被不当利用,用于深度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逝者数字人需要在尊重逝者意愿、限定申请者范围、规范数据使用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生成原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盈青 整理
综合自央广网、光明网、新华社、中国消费者报、传媒观察、红网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