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政企校联合赋能科创,湖州能否借势沪杭打开产业新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9:0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韶葵 湖州报道

5月10日,湖州未来大会召开,现场集中签约106个优质项目,总投资额高达691.2亿元。签约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地处“上海—杭州”黄金轴线中点的湖州,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城市,一场意义深远的产业革新正在上演。从传统产业发展到产业变革,湖州如何借助产业协同优势走出一条产业化创新路径?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湖州部分科创企业,试图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产业革新脉搏。

近年来,湖州在政策扶持科研平台打造上不遗余力,依托长三角地区的丰富资源,以营商环境为有力保障,吸引了大量创新企业与科研机构落地生根。当下的湖州正通过政校企联动,探索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汤海孺指出,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湖州与上海实现直通,成功融入上海半小时经济圈,具备得天独厚的接沪融杭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也正因毗邻沪杭等大城市,湖州得以承接大都市功能外溢,形成“沪杭研发 + 湖州制造”的高效协作模式,有力推动大都市数字经济与湖州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绿色智造新优势。

汤海孺表示,湖州山水秀丽、人才辈出、文旅资源丰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元代诗人戴表元的诗句“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生动描绘出湖州在江南地区独一无二的秀丽风光,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心生向往。随着德清地理小镇、联合国地信创新中心、环浙工大创新圈、湖州西塞科学谷等一系列创新平台的建设,湖州正加速向创新高地迈进。

“创业第一见面人”

湖州以“人智双驱”,政企校协同推进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研究院落地,构建“育苗-嫁接-扎根”创新闭环,实现人才技术转化贯通。

据湖州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管理处处长沈奕介绍,该局以帮扶创业为突破口,打造“创业第一见面人”营商服务品牌,通过构建“7 个 1”工作体系(涵盖 1 个创业会客厅、一套课程库等),为创业者提供全流程闭环式服务,积极探索具有湖州特色的创业营商机制。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 135 期创业会客厅活动,累计解决 800 余个创业难题,吸引超 3000 人参与,满意度达 100%,并设立了 111 个青创服务工作室。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市场监管局展开深度合作,形成了政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负责人、博士王伟透露,经调研发现,学生创业项目普遍存在热情高但风险意识低、创新能力强但合规能力弱、项目潜力大但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学院与市场监管局携手合作,后者在创业园设立服务点,定期开展法律知识、企业注册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并联动多个部门提供支持,同时将典型案例开发成教学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例如,帮助学生解决直播带货违规、知识产权保护等实际问题,助力学生创业项目顺利开展。

目前,湖州职院大学生创业园已汇聚 34 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和 42 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学院不仅为在校学生及毕业 5 年内的校友提供免租场地、专业培训等常规孵化服务,还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三段式陪跑支持:对于极具创意的想法,可获得 5000 - 1 万元的市场调研资金;当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计划书后,进入项目培育阶段,可获得 1 万 - 5 万元的创赛支持、场地使用及项目开发资金;经过创业大赛比拼脱颖而出的成熟项目,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可获得湖州市 10 万 - 50 万元的创业奖励,乡村振兴类项目奖励在此基础上上浮 20%。

湖州职院与市场监管局的合作,试水政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学院也以此申报教育部典型案例。近年来,学院在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 40 多个奖项,每年 4000 名毕业生中约 4%选择自主创业,截至今年 4 月底,已有 108 人投身创业实践。学院提供创业园免租、培训等服务,市场监管局牵头多部门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保障学生创业合规有序。此外,学院还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助力学生与高层次人才合作创业,积极对接南太湖经济化项目。

另一方面,湖州通过推动高校研究院落地,驱动产业升级与校企合作。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落地,标志着湖州从“孵化小微”向“链接大院大所”的跨越。其聚焦电子信息领域,开放共享材料研发、信号处理等实验平台,仅2023年科研经费到款就突破5000万元,开发的粮仓温控材料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2020年底正式落地湖州的浙大湖州研究院则深耕智能物流、低空经济等赛道,孵化出29家科技型企业,其与诺力股份合作的智能听诊设备、水产养殖装备等产品,已成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湖州方案”。据浙大湖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吴凯维介绍,研究院每年都能获得政府在资金支持、运营场地保障以及人才政策优惠等方面的大力扶持。

这种“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唱戏”的模式,正破解科创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例如,浙大湖州研究院通过“校地联引共育”机制,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名,与湖州师范学院共建双导师制,为本地企业输送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工匠型”人才。

孵化器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来看,人才储备是创新驱动的“源头活水”,留住企业是产业集聚的“核心动能”,而产城融合则是串联两者的“关键纽带”。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湖州借势沪杭壮大文旅、纺织等传统产业。如今,依托“弱中心、强区县”特点,湖州以产城融合驱动,加速打造产业新城,西塞科学谷便是其中一个样本。

在南太湖新区,位于环西塞山 - 妙峰山山谷的西塞科学谷建设已初现规模。据悉,西塞科学谷是湖州市重点打造的“生态 + 科技 + 产业”高能级战略科创平台,规划用地 2200 亩(其中建设用地 1020 亩),以研发为核心,科研成果多向其他县区转化。

目前,这里汇聚了 300 余名科研人员,其中硕博学历占比较高。当地还形成了阳山时尚谷等特色产业集群,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目前,科学谷已入驻 14 家科研机构,包括工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浙大、华理与中控共建,是湖州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西安交大癌症基因 CT 靶向治疗等项目;同时,中广核新能源等企业也在此落地,并与央企、上市公司共建 11 家联合研发机构。西塞科学谷还与浙大湖州研究院、海洋机器人研究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发展。其中,国网工业碳项目成为国家级试点,今年又签约了 IQ 科技等项目。

以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为例,据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卢建松介绍,该研究院聚焦高端控制装备、核心工控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三大方向,下设 6 个专业研究所,致力于服务新能源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其攻克的纯氢冶金智能化控制技术,既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又助力本地钢铁企业降本增效;与中广核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正在探索“工业碳管理”国家级试点,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双重考验

西塞科学谷“战略需求与地方产业同频”的产城规划,表明湖州不仅要做一个创新“孵化器”,更要将其变成产业变革的“策源地”。而企业为什么选择湖州?牧星机器人的落地故事,或能折射出湖州营商环境的吸引力。

以电商仓储物流辅助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牧星机器人,已在湖州扎根一年半。据该公司 CEO 特别助理徐颖介绍,公司凭借全流程解决方案2024年在手订单达2.6亿元,其中80%来自南美市场。从项目落地到产能扩张,湖州政府提供的“一对一”政策包(包括人才补贴、厂房租赁优惠、跨境贸易便利化),让企业在18个月内完成从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目前,牧星机器人在南太湖新区的平台公司已投资 1 亿元,明年还计划再投资 1 亿元。

除牧星机器人外,众多在小众赛道的科技创新企业也选择落地湖州。量子精密测量领域龙头企业国测量子,仅用3个月建成研究院,其芯片级原子钟试生产项目,正填补国内高端计时设备的空白。据国测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旗下量子精密测量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怀殊介绍,公司批量化生产的芯片级原子钟计划于今年 6、7 月在湖州试生产。国测量子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孵化工作,推动产品向小型化、低功耗方向研发,目标是成为行业引领者,计划今年试生产,并逐步扩大产能,以满足通讯行业龙头企业、石油勘探等大客户的需求。

国内首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于 2018 年与湖州达成合作,建立发动机制造基地。依托长三角产业配套优势,推进火箭回收技术研发,探索“三中心三基地”发展模式。

然而,在研发周期长、政策敏感度高的企业看来,区域创新生态的成熟度仍需时间积淀。“政策红利是加速器,但产业配套、人才黏性、市场辐射力才是‘稳定器’。”某企业负责人坦言,政策落地的精准度、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创新生态的自我造血能力,将是决定区域科创能级能否跨越的关键。

当前,湖州正面临“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双重考验——如何在承接沪杭资源的同时,避免成为“科创飞地”,形成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在政策组合拳下,湖州已显现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态势,但政府在经济扶持、人才供给、环境配套等领域的长期投入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仍需接受市场与时间的双重检验。

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产业化运营唯有持续优化政企互动机制、强化产学研协同的内生动力,才能让短期政策红利转化为长期发展优势。

对此,汤海孺建议,湖州若想成为创新创业的高性价比城市,可以将南浔、德清作为接沪融杭的两个关键支点,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借势发展、乘势而上。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