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内外,皆是教育的模样——记2025年娄底市“园丁之家”培训
2025-08-08 11:55 娄底新闻网周松华
7月24日至29日,为期6天的2025年娄底市教育基金会“园丁之家”培训班在浙江举办,来自全市教育系统的100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基金会志愿者,接受了一次融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自然知识于一体的学习培训。
我最深的感受——镜头内外,皆是无言教育的道场。
此行最令我悸动的,是那处处弥漫、由心而生的“空杯”气象。在杭州科技馆里,几位鬓角已微染霜华的教师,竟围拢在互动实验装置旁,如少年般争相举手追问原理;乌镇互联网馆内,年近五旬的老教师俯身凝神,一丝不苟记录VR教学的操作步骤,口中念念有词:“回去,要让娃娃们也开开眼界!” 即便在鲁迅故里那张刻有“早”字的书桌前,亦有几位教师长久驻足,低声探讨如何将这字里透出的坚韧,化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养分。这身影重叠于眼前,我忽而彻悟:每一处风景与历史,皆被其敏锐地化作了教育沃土中新的“备课素材”。这份“万物皆可课”的本能,不正是教育者生命姿态最动人的注脚?
更令人心弦震颤的,是那些镜头无法框定、却在心间永久铭刻的“非正式”场景。岳飞墓前,大家探讨的绝非仅是“精忠报国”的典故,而是“如何在班会课上让‘爱国’二字化为孩子心底真实的温度”;浙大走廊里,老师们聚在一处,笔记本上布满思维导图,争辩着如何借“微信群”这座简易桥梁,让有限设备也能联通城乡教育的活水。返程前夜酒店大堂那幕尤为动人:有人捧起南湖带回的红船模型,谋划“开学后给孩子们讲一艘船如何改变中国”;有人轻抚鲁迅书签,筹划着将《朝花夕拾》里的童年,讲给乡村的孩子们听。没有宏论,只围绕“如何让娄底的孩子真正受益”的务实思量——原来真正的师者,无论立于何处,心之深处永远只映着学生的身影。
出发时,我仅视自己为单纯记录者。然而当目睹为解清一个物理实验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教师,只为“回去能清晰地讲给初中生听”;当听闻有人提议“把大家的心得整理好,就是给新教师最鲜活的教材”时,心头猛然一震:原来此行更深邃的意涵,是点燃教育者们心中“更多可能性”的星火。它不只是“充电”,更是薪火相传的接力仪式——让无数微渺却炽热的火种,照亮娄底教育者前行的幽径。
行程虽落幕,那些镜头定格的眼神与文字之外的讨论,仍在我心中激荡不息。作为观察者,何其有幸见证一群教育者“向光而行”的姿态;作为被唤醒者,我更真切触到他们携归的不止笔记与影像——那是让教育更有温度与力量的决心本身。(周松华)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