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海派艺术群体跨时空对话“致敬逸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9:53:00    

2025年是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暨诞辰八十周年。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联合50多位与陈逸飞生命轨迹深度交织的知名上海艺术家,以“致敬逸飞”为主题自4月12日起举办展览,既是对陈逸飞个人成就的致敬,亦是对20世纪海派艺术群体的集体观照。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盛会,而更是一次以“集体叙事”方式呈现的跨时空对话。

“自由,创新,多元,我认为这是陈逸飞大美术、大视觉理念的根源。尽管我哥哥已经离去20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细细开掘,以更辽阔的方式在场。”此次展览总策划、陈逸飞胞弟陈逸鸣告诉文汇报记者。

陈逸飞,从上海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精湛技艺,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笔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裂隙间游走,并以“大美术”为旗帜,将绘画、电影、时尚、城市设计融为一体,成为海派美学、视觉艺术和时代风潮的先行者。

陈逸飞《清晨》

领衔此次展览的,正是陈逸飞的四幅作品,分别为创作于1983年的《清晨》《后花园》《悠悠小船》,创作于1984年的《宁静的傍晚》,均为其标志性的江南水乡图景。写实中包蕴着浪漫情怀的画面,宛如光影交织的江南梦,很有感染力。当时,陈逸飞已赴美国深造,这些画作无疑寄寓着他浓浓的乡愁,也标志着其绘画风格的新突破。据陈逸鸣透露,1983年10月,陈逸飞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了在美国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所有作品在开幕第一周内便售罄,《后花园》和《清晨》便是其中的作品。正是那次展览让陈逸飞在美国迅速打开知名度,同时在商业上也大获成功。

陈逸飞《后花园》

此次参展的50多位艺术家中,有陈逸飞的同学、同事,其中有一些与陈逸飞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并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和影响力的老艺术家,有上海美术界以及各艺术院校的领军人物,还有活跃在第一线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他们的114组作品,以各自的艺术风格、艺术观念和独特的题材所创作的作品,共同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每一件作品都像一块棱镜,将陈逸飞艺术基因中的光谱分解重组,形成新的视觉叙事。通过跨代际艺术家的集体参与,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陈逸飞在艺术史中的坐标。

展览现场,与陈逸飞四幅作品左右毗邻的,是夏葆元、魏景山的作品。1965年,陈逸飞与夏葆元、魏景山同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日后他们被誉为“上海油画三剑客”,又曾先后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陈逸飞曾说“(当时)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学夏葆元”,足见夏葆元的艺术功力。此次夏葆元带来两幅描绘西部少数民族的肖像画,扎实的写实功底之下可见深厚的人文情怀。魏景山则曾与陈逸飞合作过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占领总统府》《开路先锋》。此次魏景山带来的作品中,有一幅是《地铁里年轻人》,描绘的是新时代生活化的都市景观,令人耳目一新。

应小杰的《陈逸飞陈逸鸣旧居时光回眸》,聚焦四川路北京路交叉口一幢红砖大楼,陈逸飞陈逸鸣儿时就住在这幢大楼里。站在这幅画前,陈逸鸣感慨万分,指着画面偏右的位置说,“当年我们家就住在这里的四楼,层高很高,相当于别处的五六层楼高了,落地窗,带百叶门,阳台是朝西的。哥哥常常带着我们趴在阳台的窗前,看窗外的景色。他也曾多次透过这扇窗画风景。”

陈逸鸣《外滩风云》

陈逸鸣带来的作品中,有一张尺幅颇为壮观的《外滩风云》,与陈逸飞成长的城市空间记忆形成耐人寻味的交叠。画中不仅能远眺他与哥哥的旧居,还有不少点位勾连起陈逸飞的足迹。陈逸鸣提到,“苏州河沿岸有座曙光电影院,我哥哥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过,他从小在这里看电影,五分钱一张票。”

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参展者与陈逸飞相差近四十岁,他们的创作却展现出与陈逸飞惊人的精神同构: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

“陈逸飞注重艺术创新,他的艺术风格曾多次发生变化。假如这20年他仍在世,相信会给艺坛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大的贡献。”陈逸鸣感慨。在他看来,陈逸飞的很多艺术理念相当具有前瞻性,值得更多人了解、研究、发扬。

陈逸鸣告诉文汇报记者,当年陈逸飞出国不仅仅遍访博物馆、美术馆,饱览那些自己熟悉的西方经典油画,对欧美的时尚、设计发展,都非常在意,非常关注。“他曾激动地和我讲起一战后流行于欧洲的‘包豪斯’,如何用传统的艺术、技艺,和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他进而想到自己能不能也在艺术创意方面做些事情,于是回到中国,反复强调设计,提出了大美术、大视觉的观点。这其实借鉴的就是包豪斯理念。”

原标题:《海派艺术群体跨时空对话“致敬逸飞”》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范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