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人脸识别滥用成风 亟待生物加密技术护航信息安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9:09:00    

来源:【通信信息报社】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 陈锦锋)在数字化浪潮中,人脸识别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社会生活。从金融支付到社区门禁,从政务服务到商业营销,这张“数字面孔”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也悄然撕开了一道隐私裂痕。当0.5元即可交易的人脸数据在暗网流通,当强制刷脸成为某些场景的“霸王条款”,技术中立的表象下,一场关于信息安全与便利性的博弈已悄然升级。

技术狂欢下的隐私困境

在智慧城市蓝图中,人脸识别技术被赋予提升社会效率的使命。金融领域率先实现“刷脸支付”,将交易时长压缩至毫秒级;杭州“城市大脑”通过人脸识别实时捕捉交通违法行为,将道路通行效率提升15%;疫情期间,多地通过人脸识别实现无接触测温,筑起公共卫生防线。这些场景印证着技术进步的强大动能。

但技术狂欢的B面,却是隐私保护的失守。某头部健身连锁品牌强制会员刷脸入场,引发集体诉讼;多地小区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门禁方式,老人儿童面临“技术性歧视”;部分电商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分析用户情绪,精准推送广告。更触目惊心的是,某黑客论坛公开叫卖20万条人脸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数据,形成完整的“数字身份黑产”。

这种滥用已突破法律底线。《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遵循“必要且最小化”原则,但现实中,过度收集、强制授权、数据泄露形成完整灰色链条。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人脸识别的网络诈骗案件同比增长42%,其中精准诈骗占比达68%,折射出技术失控的严峻现实。

技术滥用背后的三重悖论

强制刷脸现象折射出商业逻辑与法律精神的冲突。部分物业公司将人脸识别与物业费捆绑,实质是将技术成本转嫁用户;酒店用刷脸替代身份证登记,表面提升效率,实则逃避法律责任;商业场所滥用识别技术构建“用户画像”,本质是将隐私权益异化为商业资源。

技术脆弱性正在制造新的安全漏洞。传统人脸识别系统对深度伪造攻击缺乏防御,清华大学团队实验显示,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伪造的人脸视频,能突破76%的商用识别系统;某省会城市安防系统被黑客攻入,20万条人脸数据泄露,暴露出单点存储架构的系统性风险。

监管滞后与产业狂奔形成制度剪刀差。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禁止强制刷脸、要求建立生物特征信息销毁机制,但具体执行中仍存在取证难、处罚轻等问题。某企业因违规收集人脸信息被罚50万元,与其年利润数亿元相比,违法成本堪称“九牛一毛”。

AI技术创新构筑安全护城河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以技术创新对抗技术滥用。动态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微表情、步态等生物特征建立活体检测模型,使照片、视频攻击失效率从35%降至0.3%;某科技公司研发的“隐私计算网关”,能在本地完成特征提取,原始数据永不离开设备,从源头杜绝泄露风险。

生物特征加密技术正在重构安全边界。通过将人脸特征转换为不可逆的数学模型,既保证识别精度,又实现数据脱敏。蚂蚁集团推出的“隐语框架”,在保持99.8%识别准确率的同时,使破解难度提升,相当于破解全球所有比特币私钥所需计算量的万亿倍。

人脸识别技术不应成为悬在隐私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技术创新从“单向突破”转向“双向赋能”,当监管框架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当公众认知从“技术崇拜”转向“理性共存”,我们才能真正驾驭这项改变世界的力量。毕竟,安全的边界才是技术向善的起点,而创新本身,始终是人类对抗不确定性的最锋利武器。

本文来自【通信信息报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