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未来更好“奔跑”

2025年4月19日,注定是一个载入历史的日子!这一天,人类史上第一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成功举办!
那些焦灼会商、反复争取、艰难沟通、犹豫参赛,都在机器人冲线的一刹那,成为了对这场不仅要做、不仅顶着压力要做而且一定要顶着压力做成的赛事最好的注脚。如果没有办赛者对于中国科技创新无限潜力的理解和自信,如果没有参赛者敢于直面困难挑战的热情和勇气,当然也就没有这场点燃国人热情的,第一个以“参赛即胜利 完赛即英雄”作为口号的赛事。

这是全球首次在真实开放环境中对人形机器人的长距离耐力的挑战,它验证其复杂场景下的运动控制、环境适应及能源管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走出实验室的参赛队伍来说,都缺乏有效的数据积累和定向的技术支撑,面临着不同路面、差异信号、多样风阻等不同环境的干扰,就像我们每一次在真实环境里面进行的试验一样,自然就会有成功,有失败,有问题,有挑战。何况,在我们的参赛队伍里面,除了机器人领域的成熟团队,还有着刚刚开始攻关的新手,甚至还有“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科技发烧友。所以,创赛之初,决策者们就预见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但依然坚持办赛,不是为了呈现一场完美的“机器人秀”,还是要创造一个为科技攻关提供试错场景、为激励科研进步提供崭新动力的广阔平台,这是中国自信的新时代风貌,这也是北京创新的有力宣告。

从结果来说,办赛者们成功了。成功办赛、成功开赛、成功完赛,人形机器人超出预期的表现征服了所有观众,大家的欢呼声是这场别开生面的赛事充分展示我国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彰显首都科创中心建设面貌的真实写照。当所有的媒体以及观众在为机器人和人类共同奔跑振臂呐喊,当大家在为冲出起跑线碰撞摔碎的机器人扼腕叹息又高喊加油,当反复试验都止步起跑线的科技发烧友潸然泪下而大家高呼“明年再来”,当奔跑中的机器人摔倒又重新站起继续前行,这场为科技搭台、为创造搭台、为文明和进步搭台的比赛,也就充满了无限的意义和内涵。在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中,赛事也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全世界都在关注作为人类创造、智慧以及力量延伸的机器人,可以走出多远。

当然,总会有一些杂音,怀疑、否认是对待新生事物的正常情绪表达。这场赛事中,未必每一类的机器人都擅长奔跑,奔跑也不是差异化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唯一的追求和赛道,只是为一些特定的方向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更不必因为这场比赛否定任何一个团队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在拥抱民族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他们都是值得竖起大拇指的创新创造者。有网友感慨“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时跑不过马车,第一架飞机诞生时不过滑翔几米……这个赛事的举办已经说明了问题”。

正确对待这场比赛中的每一个跌倒吧,这背后将是研发团队的技术容错空间,将是创新改革的攻坚方向,将是激励产业升级的响亮号角,也将是推动民族自强的不竭动力。
所以,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未来更好“奔跑”。

总监制丨王小节
监制丨钱伟 王丰 许梦哲
制片人丨何畅
撰稿丨钱伟
编辑丨魏娜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巩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