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为水利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7:10:00    

河海大学师生开展水文测验实践。学校供图

本科期间,先后在《水研究》(Water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代表河海大学参加第八届青年地学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参加了“城市河流浮游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特征及稳态转换过程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河海大学环境学院2023级博士生陈亚梅的成长历程可谓收获满满。

“学校科产教融合的机制,使我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并接受高水平教授的指导,这奠定了我研究水生态修复的兴趣。”陈亚梅说。

在河海大学,陈亚梅的成长经历并非个例,近年来,该校以水利优势学科为核心,以国家级科创平台等优势资源为支撑,以跨学科的治水大领域和多学科交叉的重大任务为牵引,将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培养治水领域优秀人才的新路径。

“支持本科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我们精心构建了一条以‘项目依托—平台支撑—成果研发’为主线的实践能力成长路径。”河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丹介绍,依托学校多年来搭建的多层次科研实践平台,吸纳学生面向实际需求在前沿设备与技术环境中开展实验、实训、技术研发,形成学术论文、专利等成果并投入实际应用。

在实践中,高水平科创平台资源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的路径不明确等问题,制约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育人实效。

为此,河海大学从资源入手,整合了百余个治水行业部门、重点就业单位、国际治水科技发展动态和国家级科创中心,构建了“国—省—校”三级科创资源平台,以跨学科的治水大领域和多学科交叉的重大任务为牵引,依托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搭建起了独具特色的育人载体。

陈丹介绍,在育人路径上,不同类型平台各有侧重,学校打造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研究转化”的多维度培养链条。

在国家级平台方面,学校有水灾害防御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顶级专家集聚、一流实践资源及国际合作交流等优势突出。在省部级平台方面,有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面向行业,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联合体、科学中心等30余个。

“多维路径实现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全覆盖,每年5000余名本科生参与到200余个项目中,年均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50余项,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河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磊说,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高水平治水人才培养探索了路径。

将水文模型智能算法技术等企业攻关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增设创新解决方案设计模块,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场景开展课题式考核……自从2022年担任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工作组委员以来,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总工程师尤爱菊作为企业代表,深度参与了河海大学“水文学原理”等4门课程的建设,在知识图谱更新、实践平台搭建等多方面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近年来,河海大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协同,按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反向设计理念,重新打造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政产学研协同即由相关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平台负责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行业知名专家等共同组成工作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河海大学教务处实践科王晓燕介绍。

产业教授是河海大学依托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发展的一支特色队伍,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工作。产业教授陈刚参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钢结构”建设,在2023年被评为“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助力土木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等。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需要相当的时间精力投入,且缺乏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等,产业教授供给严重不足。

对此,河海大学完善产业教授选聘制度机制,如在薪酬方面专门设立产业教授专项津贴,为新入职产业教授提供启动资金等。近年来,河海大学共聘任326名基地导师,其中13人被聘为江苏省产业教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科产教融合、全链条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水资源工程”学科蝉联软科排名全球第一,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蝉联A+,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个学科位列A档。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首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高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9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李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