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19岁女生治病导致肥胖疑遭校园“冷暴力”,心理专家呼吁:抑郁并非脆弱,他们更需关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0:39:00    

近日,陕西某中职学校一名体重100公斤的高一女生家长向华商报大风新闻反映,其女儿因用药导致肥胖,部分学生言语讥讽其体型,校方被指“不当处理”致其女儿情绪崩溃,甚至出现跳车轻生行为。

有心理学专家表示,起绰号、笑外貌、讽体型等校园中常见的行为,其实是校园“冷暴力”的一种。


曾患抑郁——

女孩初中疑遭男孩校园霸凌患抑郁,服药后体重渐增

“孩子一直比较瘦,初中时被一男孩进行过校园霸凌,虽然学校对男孩做出了惩罚,但是我孩子也落下了心理阴影。此后经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并开始服药。”李女士回忆,女儿小李自服药后,便出现了体重增加的情况。

小李体重渐涨后,李女士曾问过医生,医生回复称,抑郁症患者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较为常见,其背后涉及生理、心理及药物等多重复杂因素,“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也不敢再对孩子的体型做出要求,只要她快快乐乐的成长就好。”

李女士回忆,因为这段不好的经历,孩子在学校的课程耽搁了很多,随着学习成绩下降,孩子渐渐出现了厌学的情绪,留级补习也未能让孩子走出厌学的状态,为了不让孩子的成长和学业间出现恶性循环,她便给孩子在当地找了一所口碑较好的职业高中,准备让孩子学一手技术。

又遭讥讽——

入职高后任班长,同学因不服管理讥讽其体型

李女士讲述,2024年9月,19岁的小李进入了陕西某中职学校学习中医康复专业,此时小李的体重已达到100公斤,“因为学业压力减轻,孩子入职高后的情绪有了明显的好转,孩子之后也当上了班长,帮老师处理学生工作。但当班长后没多久,班里就有学生不服我女儿的管理,开始言语攻击起孩子的外貌。”李女士称,女儿多次向班主任反映情况,但未获有效干预。

3月31日晚,因上自习时两学生吵闹,小李作为班长维持纪律,随后遭到了吵闹学生的辱骂,“孩子说他们骂的很难听,最终孩子因不堪压力情绪彻底崩溃,全身发抖、痛哭至近乎晕厥,班主任随后通知我,让我把孩子接回家中。”

事发后,涉事学生又在个人朋友圈发文称“在班当狗,她给你骨头么”,李女士称其疑似暗指小李在晚自习维护纪律的行为。


事态发酵——

涉事学生家长私聊讥讽抑郁症,并将聊天记录发至班级群


李女士说,4月1日,她与另一位涉事家长在微信群聊中发生了争执,聊天记录显示,李女士先是就涉事学生言语讥讽小李一事向涉事家长申诉,但语言较为激烈,提到让涉事学生的家长“看看自己德行”。

但涉事学生家长在班级微信群中公开了与李女士的私聊记录,并指出其女儿“患有抑郁症”,相关言论被群内多名学生及家长围观。

4月1日,她本想开车带着女儿到郊外散心,在开车过程中,女儿无意间看到了涉事家长在家长群中的发言,“孩子看到涉事家长在班级群聊中,把我和对方因孩子争执的聊天记录发出来后,她本来压抑的情绪一下爆发了,孩子说自己就不该长这么胖,不该成为同学和他们家长的笑柄。随后拉开车门要冲下去轻生,我们的车没有自动落锁功能,还好当时车速不快,孩子跳下车后没有受伤,我们也把她情绪渐渐安抚了下来。”李女士哽咽着讲述。




“孩子现在不敢返校,每天躲在家里哭。”李女士表示,事发后校方未对涉事学生进行任何处理,“孩子现在不想去上学,我也很担心未来孩子入校后会再次遭到其他学生的欺负和挑衅。”


校方回应——

正积极联系家长协商,没想到言语纠纷会造成这么大影响

4月14日上午10时许,涉事学校校长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经多方调查,此次事件起因,系两名调皮学生不配合副班长管理纪律,随后三人在晚自习室内发生言语纠纷,导致副班长小李情绪崩溃。事发后,他们已联系双方家长,此事目前仍在协商中。

对于李女士指小李曾向班主任反映过遭“言语霸凌”但未被重视一事,该校长称情况不符,“我们班主任均是积极处理学生关系的,发生后我们会对涉事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但因学生素质差异,批评教育能起到多少效果?我们其实很难掌握。”对于后续的处理,该校长表示,将从多方面、尽力缓和双方学生和家长的矛盾。

该校长表示,学校作为寄宿制管理学校,设置有心理课程及心理评估,“此前发现过小李的情绪较易受他人影响,本来想着渐渐给她调整岗位不做副班长了,但没想到会在晚自习发生口角,更没想到后续影响会这么严重。”


医生支招——

校园常见的行为实为冷暴力,孩子厌学可能是心理受伤

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委员刘林指出,起绰号、笑外貌、讽体型等校园中常见的行为,其实是校园“冷暴力”的一种,在《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所做的调查中,将校园欺凌类型分为“身体欺凌(故意冲撞)”、“语言欺凌(难听绰号)”和“关系欺凌(联合孤立)”三种,后两种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冷暴力”行为。

他表示,在一项调查中, 60.1%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校园“冷暴力”,发生于细微而伤人于无形。如果没能及时制止,对人造成的伤害十分严重。调查也显示,儿童受欺凌经历与其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长期遭受校园欺凌和冷暴力,孩子会变得性格畏缩,相比于其他孩子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敌意和沮丧等负面情绪,并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现越明显。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刘林表示,不是因为孩子懒,而是他们心理受伤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上班都被同事嘲笑、被领导忽视,回到家还要被问‘今天怎么没升职’,你也会想逃离。孩子厌学,就是这么回事。”

刘林指出,孩子厌学通常存在这两种情况:

1.学校成了“危险区”。被同学嘲笑体型、被孤立、被起侮辱性外号、被传谣言,这些伤害像小刀一样,每天在孩子心里划口子。他们不是讨厌学习,是害怕那个充满恶意的环境。

2.“我永远不够好”的绝望。考试排名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有些孩子就像被困在跑步机上——拼命跑却永远追不上。“作为学生,价值和快乐的源头无非是人际与成绩,如果这两个体验都非常糟糕,那怎么会喜欢上那个地方。”

家长能做什么?刘林指出,家长应“先治心,再治学”。他表示,孩子厌学的时候,最怕听到“别人都能上学,怎么就你不行?”

他强调,家长可从以下两点介入

1.按下暂停键,接住情绪。可以离开学校,先离开刺激环境;可以不去谈论学习,去聊游戏、聊音乐、聊聊八卦;也不要问那么多,陪着就好,孩子有时倾诉,也未必需要你去支招,可能就是需要被倾听而已

2.给学校“打补丁”。不要和老师争论“谁对谁错”,直接说:“我的孩子现在需要帮助,能不能让他每天只来上两节课?”;请老师安排两个友善的同学;孩子的一些需求,直接帮忙她解决。

刘林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家长和医生不应逼孩子“赶紧好起来”,而是陪他们一点一点修补破碎的信心。并应试图去了解、理解和看见孩子,看到他们背后的坚持和不容易。同时改善孩子的情绪体验,重建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人际关系,修通亲子之间的糟糕相处,让亲子关系呈现支持性存在。

此外,他强调,请社会停止用“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评价厌学少年,那些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孩子更应得到关心爱护。

律师说法——

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若被欺凌者遭受巨大精神压力,有权向校方、涉事学生及监护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根据《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规定,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

他表示,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应当按照学校的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

他指出,若学校接到相应学生反映或者教师已经发现却未对涉事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造成损害进一步发生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他强调,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同学的讥讽行为侵犯了女生的名誉权等人格权。若被欺凌者遭受巨大精神压力,有权向校方、涉事学生及监护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并要求赔礼道歉。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未成年人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如果涉事学生达到相应的责任年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刑法》规定还有可能承担相应行政或者刑事责任,未尽到职责的教师还有可能受到内部纪律处分。


若实施校园欺凌,可能承担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

著名公益律师、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长江表示,校园欺凌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对校园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实施校园欺凌行为可能承担下列责任:

1、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校园欺凌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侵权人为不满八周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并且学校作为校园安全的管理机构,负有保障在校学生安全的法定义务。学校未能及时识别校园暴力行为并制止,属于学校未能尽到安全管理的责任,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欺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且加害者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的,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加害人年龄不满十四周岁的,虽不予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3、刑事责任。2021年3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该法案将未成年人的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原来的十四周岁下调至十二周岁。结合校园欺凌的常见行为方式,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包括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等。

朱长江建议,学生在遭遇校园欺凌时要立即向老师、学校管理人员或者家长反映。其次,家长要保存好与校园欺凌行为相关的所有证据,如短信、聊天记录、社交媒体记录、医疗报告等。最后,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受害者可以先通过学校或者教育部门进行协商;如协商不成,则可依法提起诉讼,要求加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编辑 刘梦雨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