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书之展,人之约|王瑢:一席流动的盛宴


台风过后,魔都难得好天。途经愚园路见某小区大门外围聚很多人,询问后得知是居民正在举办社区“读书沙龙”,迎接上海书展。
一位中年妇女,宁波口音朗读《繁花》选段。女人读罢,身后的中年男立起身来自我介绍:“我是开早点铺的老张,今朝天气好,我来读一段……”节选自苏童最新长篇小说《好天气》。伊在网上早早买来的纸质书,就等在书展现场要签名。
宁波女人侧过身去抬手遮唇,跟坐边上的人窃窃耳语,因为离得近,听得十分真切。“从热得发昏到书香四溢,只需要一个二维码的距离……”是颇为得意的口吻。她摩挲着手中的精装本《繁花》,签名页的水渍隐约可见,慨叹道:“连续多年奔赴书展,2018年那届恰逢暴雨,多亏我用雨衣裹着书排队……”而直至此刻我方才恍然,这些人中不乏街道小商小贩,这读书活动完全是读书爱好者自发组织的。
我注意到屋里有个男子,隔窗怔怔呆看,冷不丁起身,出得门来看清是个青年男子,身形如瘦竹。他大步流星横穿马路,手里拿本翻开的书,立于廊下站定,即刻朗读起来,“太阳即使在忧愁的时候/也要披上光明的衣裳……”读的是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的作品。
一位穿蓝布围裙的老者始终蹲坐在一辆货车带来的阴影里,青筋凸起的手指紧握《芥子园画谱》毛边本,听至入迷,不禁热烈鼓掌……
车水马龙,树影斑驳,目睹眼前这鲜活的一幕,笑声夹杂着朗读声,犹如在彩排情景剧,恰恰印证了那句“书展不仅是殿堂,更应是流动的市井学堂……”2025年上海书展全线再升级,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双主场”联动,全市范围打造分会场等,全民阅读活动深化。回望前些年的书展,热浪滚滚中乘兴而来的读者,汗流浃背排队购票,入场后继续大排长龙,方可到达心仪已久的某作家的签售现场。而时下网上购票方便,日常、夜场各取所需。
在上海,出行选择地铁比开车便捷。铿锵节奏之下的现代都市人,阅读时间往往要靠零敲碎打。如今的上海地铁空间已成为碎片式“活动图书馆”。翻一页书,乘一站车,仔细想来不过是让孤独的灵魂于字里行间看见或被看见。上海书展,是爱书人的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盛宴,你我他,面对面,或擦肩而过,或同时去拿一本心仪的书,会心一笑,这是有实感的“以书会友”。去年书展,鄙人《薪火》新书首发签售。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空调冷风难掩人群沸腾。一位穿汉服的女孩默然端立,怀里书的塑封已被手汗洇出指纹。她身后是个戴棒球帽的学生,紧抵着前面人的背包,缓缓移动,毫无怨言……

此去经年,书展与城市衍生出的变化,是一席流动的文字与人的盛宴。
无巧不成书。偶遇“社区沙龙”当晚,接到市作协邀请,为书展长宁区某分会场做讲座并签售,地址就是上文提到的街道。四邻五舍听闻非常兴奋,书展活动办到家门口,对居民来说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