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养老” ——记中房幸福里·萨尔斯堡康养中心

西海新闻记者 马小玮 摄影报道
老年人幸福与否,关乎社会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从家里煲好一碗汤,送到老人居住的养老服务中心,这碗汤还冒着热气。在青海省西宁市,这种“一碗汤距离”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
养老机构建到家门口
“看到那栋高楼了吗?12楼就是我家,就在隔壁。”4月7日,在西宁市中房幸福里·萨尔斯堡康养中心,老人们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当被问及家在哪里的时候,87岁的马老指向窗外告诉记者。
年轻时,马老响应号召,从河南省来到青海省支援建设。如今,儿女忙着带孙子,就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马老送到家门口的养老院,享受更专业的照护。“他儿子隔三岔五就来看望。”康养中心内,其他老人对这位隔壁床的老大哥情况熟稔、不时抢答。
作为青海省首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西宁市中房幸福里·萨尔斯堡康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为失能、半失能、高龄等长者提供长期照护、医疗护理、康复理疗、心理慰藉、营养膳食及文娱活动服务,让社区长者享受有尊严、有温度、有品质的养老生活。
辐射周边社区老年人群,为老年人提供助洁、助餐、助医、助浴等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打造“15分钟养老生活圈”,推动社区居家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不同老年人差异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物业+养老” 服务暖人心
70多岁的梁阿姨和老伴居住在西宁市萨尔斯堡小区东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梁阿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一天,她正想和老伴一起去医院,却发现家中的轮椅坏了,这可难住了老两口。无奈之下,梁阿姨拨通了小区物业的电话求助。一会儿工夫,物业工作人员便给梁阿姨送来了轮椅应急,并维修了梁阿姨的轮椅。
“我们物业有100多名工作人员,还有8名小区客服管家,能随时处理老人遇到的困难。”宁夏中房西宁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萨尔斯堡项目部副经理杨雪霞告诉记者,萨尔斯堡小区共有4448户居民,60岁以上老年人有455名,其中有独居、高龄等老人20多名。
2023年,物业公司全力发展“助医”“助餐”“助情”“助洁”“助购”“助浴”“助乐”七助服务,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个月还为老人免费入户开展测血压、测血糖、理发等服务。制定了关怀到户的基础性服务“菜单”,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除此之外,为了保障老人的基本养老生活需求,还增加入户巡访、送餐、入户维修、生活用品代购等服务。
说到住在小区里的好处,小区住户张女士高兴地说:“我们年龄大了,一日三餐成了问题,但是住在这里可以从康养中心订餐,味道好,价格实惠。”张女士对萨尔斯堡康养中心的中央厨房连连称赞,萨尔斯堡康养中心的中央厨房对外开餐,越来越多小区内的老年人发现它的实惠与便利。
每天在业主群里,康养中心发布当天饭菜信息。在餐厅后厨,萨尔斯堡康养中心院长张婷统计着订餐人数,不时还有熟悉的人来单点“加餐”,小区内的保安把餐食放在保温箱里,骑上电动车给订餐老人送上门,10分钟后老人就能吃上热乎饭。
青春与银发的双向奔赴
这几天,阳光洒在西宁市中房幸福里·萨尔斯堡康养中心活动室内。3名老人围坐在一起下跳棋,不时传来阵阵笑声。79岁的常奶奶眯着眼走了好几步,“看我的!”另一名聂奶奶佯装不服,你一言我一语,热闹极了。
临近饭点,老人们围坐在饭桌前,87岁的段老太扶着助行器也来到餐厅和朋友们会合。四菜一汤香气诱人。
“奶奶,今天的随餐药还没吃呢。”就在大家准备开饭时,“90后”自理区介护组组长拉毛措赶忙上前提醒,直到看着段老太服下药才安心地走开。
“拉毛措把啥心都给我操上了。”被提醒吃药的段老太,脸上满是慈祥,看着眼前这个与自己孙子年纪相仿的孩子在身边忙碌,心里暖融融的。
今年28岁的拉毛措,从事养老行业近4年。谈到从事这一行,拉毛措深有感触。她说:“我一开始担心照顾不好老人,但他们都很包容我,老人对我们真是‘隔代亲’呢,经常对我们嘘寒问暖,平时有好吃的也会给我们分享,大家就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突然让我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拉毛措说。
养老行业的刻板印象,如今已被年轻人的专业知识、细致入微的关怀和蓬勃的活力逐渐打破。除了悉心照料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越来越多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印记也出现在老年人的生活中。
“我们鼓励老人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否则,全凭他人帮忙,身体机能会越来越差。我们会带着老人们去做一些新鲜的事情,让他们每天都过得充实一些。”萨尔斯堡康养中心院长张婷说,比如唱歌、摄影、做手工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鼓励他们与社会接触,同时注意发掘老年人的才艺,如舞蹈、书法、音乐等,通过组织大家活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康养中心内介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6岁,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照护护理服务。年轻的介护士在与老年人的朝夕相处中,在与生命的对话中,重建了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