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机器人谷”跑出“深圳加速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9:45:00    

上周末,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举办。冠军是出自深圳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深圳“另一名选手”乐聚机器人“夸父”也表现颇佳……这些聪明又灵巧的智能机器人大多来自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沿线,在这片长约10公里的狭长谷地中,一个逐渐显露锋芒的“机器人谷”正在蓬勃兴起。

“15分钟创新圈”形成

翻看深圳的地图不难发现,南山区留仙大道沿线,这条长约10公里的“机器人谷”里涌现了众擎、普渡、帕西尼、智平方、逐际动力、数字华夏、跨维智能等机器人领域的“八大金刚”,还有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激光雷达第一股”的速腾聚创、“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科技,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这条串联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留仙洞总部基地、南山智园的创新走廊,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更以“高校-研究院-企业”的黄金三角架构,重构了机器人产业的全球版图,形成了全球瞩目的“机器人谷”。

从大学城地铁站出发,0.5公里半径内,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仿生实验室里,帕西尼科技正测试能感知0.1克压力的多维触觉传感器;1.2公里半径圈里,哈工大(深圳)机电学院的激光雷达实验室,速腾聚创工程师在调试第四代固态激光雷达;3公里半径上,优必选“未来工厂”内,机械臂正组装新一代Walker S人形机器人,隔壁的智平方Alpha Bot已开始学习汽车线束装配。

在深圳南山,“15分钟创新圈”已然形成。南山区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总部进行网格化布局。正如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所言:“在这里,教授早晨的论文成果,下午就能在隔壁企业的生产线上验证。”这在留仙洞总部基地体现得尤为明显: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直接供应给一街之隔的优必选,跨维智能的仿真数据实时输入智平方的训练系统,形成“上午研发、下午测试、晚上迭代”的协同节奏。

优必选机器人进厂“打工” 受访者供图

政策与资本同台共舞

这种技术转化效率,在政策加持下进一步提速。2025年深圳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为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2024年11月,深圳已挂牌成立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介绍说,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汇聚了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今年,深圳召开了“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揭榜挂帅”机制和百亿级产业基金,计划开放100个AI应用场景(如医疗、市政环卫),并建设“人形机器人城市应用试验区”,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这种超前布局,实则是将整座城市转化为创新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终极试验场”。

资本市场的嗅觉更为敏锐。深创投集团总裁刘苏华表示,截至2024年底,深创投累计投资机器人产业链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到14.3亿元,覆盖了机器人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在深圳投资达4.1亿元,占比近30%。

“深圳速度”令人惊叹

近段时间,南山机器人“八大金刚”在深圳湾体育中心与街舞演员共舞,众擎人形机器人完成世界首例前空翻特技,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目前,南山区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占深圳市比重约三成,是深圳市机器人第一大区,已经集聚了30余家优质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

深圳机器人的发展目前正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政府通过天使基金、算力补贴降低初创企业风险;高校以“新工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共生联盟”,共享技术、共担成本。

事实上,如果你在深圳创办一家机器人企业,你就会惊讶于这样的“深圳速度”:上午拿着一张自主设计的零部件图纸,下楼就能找到加工厂,当天就能拿到设计好的加工件。这是10年来深圳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始终保持的“创新速度”。深圳凭借全国第一的机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的智能机器人相关专利公开量崭露锋芒,剑指中国机器人产业“第一军团”。

从“三来一补”的制造基地到全球机器人创新的策源地,深圳的蜕变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缩影。未来,留仙大道或将成为中国的“机器人大道”,而深圳“机器人谷”的故事,或许会像硅谷一样,成为技术创新与城市进化的经典叙事。

文|记者 沈婷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