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碎“对等关税”的谎言(下):中美经贸会脱钩吗?何时走向谈判?
中国网:四月伊始,全球都笼罩在美国“对等关税”的阴影之下。所谓“对等关税”,以“对等”为名,行霸权之实;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将美国利益凌驾于国际社会公利之上。对于美国的关税霸凌行为,4月9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阐释了中方的政策立场,澄清了中美经贸关系的若干事实。那么,中美经贸真的可能会脱钩吗?中方何以坚决反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中美才可能重新坐到谈判桌前?就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特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进行分析。以下由访谈实录整理:

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摄影:董宁)
中国网:对于美国的关税霸凌,中方的态度是一贯的也是坚决,并且在第一时间就予以反制。紧接着,美国又进一步对中国加征50%的关税,而中国则同步把原产自美国的进口商品关税税率从34%上调到了84%,截至我们节目录制,也就是北京时间4月10日中午之前,美国政府又宣布将对中国的“对等关税”税率提高到了125%,可以说是双方的关税战还在持续升级。那么这样一来,中美双方的贸易就已经趋近于事实上的脱钩了。尽管近些年受到了美国政策的影响,但是中国依然是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贸易伙伴,那么中美贸易真的可能脱钩吗?美国能承受这样的代价吗?
杨希雨:客观地讲,中美两国谁都承受不起贸易彻底脱钩的代价。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可以说是相互融合、高度紧密。你想,就这么打来打去,(中美)一年的贸易额都干到六七千亿(美元)了,说明两国的利益驱动形成了六七千亿美元这样的一个相互交融(的局面)。你说彻底脱钩,什么叫彻底脱钩呢?先不说投资,就说六千多亿(美元)商品彻底没有了,能不能做到?美国人可能说,我不在乎,因为中国出口到美国是五千多亿(美元),中国进口美国才一千多亿(美元)。但所谓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五千多亿美元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美国自己的制造业,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美彻底脱钩,谁的损失大呢?真的不好算,因为不可比,不一样,比如中国损失的是就业,美国损失的是价值。这其实是双输。
现在中美的贸易战处在逐步升级阶段,那么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刚才你提到的,中美经济会不会脱钩?我可以铁定地讲,中美经济往来肯定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是脱钩做不到。因为美国的决策者比谁都清楚,真跟中国经济彻底脱钩,一系列的麻烦事儿他们承受不了,那为什么还要奔着彻底脱钩那个节奏去打呢?其实这就是一个政治博弈的问题了。
所以,我注意到特朗普总统也发出了一个积极信号,他说韩国代总统韩德洙给他打电话了,他们进行了非常伟大的谈话。话锋一转,他说,我知道中国现在也想解决问题,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我在等着他们来电话。看起来后面这段话跟前面是不相关的事情,结果他话锋一转,说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开始),所以,我在等中国的电话。我们能从他的话里面体会出他的另一种意图,就是他也在期待着和中国沟通。因为政治需要的话,我(美国)肯定不打电话,得你(中国)打电话。但是不管怎么说,就是特朗普貌似气势汹汹的时候,一旦出现什么形势变化,他是会调整的。我始终信一个逻辑,就是形势比人强,你想干什么是一回事,能不能干成那是另一回事。当形势迫使他不得不改变的时候,那他必须改变。
所以,我认为,从历史潮流讲,中美经济融合发展,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谁都挡不住的。任何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都不可能终结全球化。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什么叫全球化?简单说就是四大(要素)跨国界流动: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流动,这就是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跨国界流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人员的跨国界流动,包括旅游、移民、学术交流、劳务输出等等;知识、信息、数据的跨国界流动。你说这四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人能挡得住的吗?因此,什么全面脱钩也好,或者是有限脱钩(也好),这都是螳臂当车,是挡不住历史潮流的。只不过我们讲,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现在(中美贸易)进入到一个曲折发展时间,但是曲折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脱钩,只不过经过曲折发展后,美国尝到苦头了,双方都付出代价了,还得回到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
中国网:您刚才几次提到了4月9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白皮书当中也对美国屡次提到的贸易逆差、国家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释。您认为能不能回应他们的关切?或者说这两个方面到底是美国的真实关切,还是它用以加征关税的借口?
杨希雨:事实上中方讲的是客观现象、客观存在,真实的事实。这些事情美国人有些是不知道的,但是有些人知道,知道的人依然坚持他的观点,就应了中国网友一句话,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那么现在,有两种不好的倾向在伤害中美经贸关系。一个就是把贸易和投资问题政治化、武器化,这是非常不好的。咱们都说在商言商,但是现在是在商言政,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用政治需要来扭曲市场交易,扭曲市场规律。美国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大家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当你扭曲了市场规律的时候,中美双方都受损。
另外一个不好的趋势就是美国有一些政客真的是在努力地推动中美经济彻底脱钩,这个我们必须要看到。为什么现在美国明知道会受损,也要跟中国彻底脱钩?这里面既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也有政治作秀,就是甩锅。我就看到美国有的政客说了,美国现在这样都是中国毁的。
所以,这两种不好的倾向在严重地干扰中美经贸(关系),但是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代价,实际上(中美贸易)还会峰回路转。我们看历史,实际上先进工业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打压屡见不鲜,比如当年英国与荷兰、美国与英国,都有过从技术封锁、经贸打压,到技术封锁、经贸打压的弱化,再到不得不共同管理(的过程),这是个规律性现象。中美经贸关系有过一段比较顺风的时期。(当时)我在美国一线工作的时候,曾经经历过那个时期。当时,美国正在经历着建国以来最长的繁荣期,108个月的繁荣,没有经济衰退。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人都承认,就是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能够保证美国在经济高增长的时候物价不上涨。所以,那个时候美国人既享受了经济高增长,又享受了稳定的低物价。就是说,那个时候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顺风顺水地发展,双方都受益了。现在进入了逆风调整期,美国开始衰落的时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别国的问题,然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贸易投资武器化。但是我认为,从历史长河来看,这只是个暂时现象,看起来中美可能要脱钩了,但实际上青山遮不住。那么当它(美国)意识到没有办法竞争过中国,更没有办法打败中国的时候,它只好回到正道,就是习近平主席讲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但这是个长过程。
中国网:我们看到白皮书当中还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情况做了一个说明,中方比较履行契约精神,在非常认真地履行协议,而美方则是屡屡违反了协议规定的一些义务,还在不断地加码制裁和管制。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样一个内部极其割裂、政策又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美国政府呢?我们跟他们磋商或者谈判或者签协议,到底还有没有用?
杨希雨:有用。我一直强调一句话,改用里根前总统的一句话,就是华盛顿不相信道理,但是华盛顿相信实力,华盛顿也只讲实力。美国是一个不怎么守协议的国家,就是契约精神让位于实力地位。正因如此,实力地位越弱的签约方,它(美国)越没有约束自己守约的动力。但是面对实力强的一方时,它的自我约束会强一些。也就是说,它的契约精神和你的实力强弱成正比。因此,我想起了邓小平同志(当年)讲得一句话:办好自己的事。当时我们在中美一线工作,深有体会。当时中美关系变好了不是因为美国人心善了,而是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它(美国)不得不回到正道了。那么现在中美关系又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啥叫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实力更强了。当你实力进一步强大的时候,它(美国)的契约精神、觉悟就提高了。
我觉得这个白皮书非常重要,甚至到了苦口婆心(的程度)。(你可能会问)跟强盗讲啥道理,还苦口婆心?有必要,因为这是谈判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谈判,找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中美现在应该通过对话、谈判,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这才叫务实,而不是像美国有些政客(那样),天天抹黑中国。说句实话,这不是在帮美国,这是在害美国。
从中国的角度讲,我想起毛主席那本书《论持久战》。美国的贸易战来了,既不能硬刚,追求短期把美帝国主义打败,必须承认这是一个负和游戏,美国人这么干确实对美国损伤很大,但是对中国损伤也很大,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必须要承认;但是也不能悲观地说这么干下去真的就彻底脱钩了,这个也不对。这是一个持久的较量,既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国民意志、国民智慧的较量。所以,现在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斗争升级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看到客观大势,中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趋势,没有谁能改变得了。
中美经贸关系走到今天这个规模,不是人为形成的,而是客观形成的。同样的道理,人为把现代客观形成的紧密联系给脱钩切断,那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摄影:董宁)
中国网:您刚刚讲到这个(关税战)对美国影响很大,对中国影响也很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反制?
杨希雨:反制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我们为什么反制呢?特朗普其实是在制造谈判筹码,你比如说,原来给中国是20%的关税,那么如果在贸易战之前,中美两国谈判,谈的是这20%(的关税)怎么解决。但是在谈这20%之前,他整出个34%(的“对等关税”)来,那第一件事就是,你要让我解除这34%的关税,给我点啥好处?因此,反制就是你想制造谈判筹码,那我也得制造谈判筹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的考虑。(美国)就是我对你霸凌可以,你可千万别报复,如果要报复的话,后果就是你不能承受的。这就应了中国人那句话,中国人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就是说当你给我制造麻烦的时候,你让我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不仅不利于谈判,也不利于我们总体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稳固。所以,从政治上以及从谈判策略上考虑,不是我们自己想反制,而是逼得我们不得不这么做。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条,反制是手段,找解决办法是目的。
我们要看到中美现在相互较量逐渐升温,从中国的角度讲,(我们)绝不是要中美彻底脱钩或者是中美贸易对抗失控。我一直强调,现在中国政府的立场,《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有力,非常强硬,但是也有理,还有节,非常有节制。明明我们一肚子怨气,但是你看不出怨气来,能看出什么呢?能看出理智、智慧、清醒。这个白皮书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最后的结论其实在引导读者干嘛呢。
中国网:谈判。
杨希雨: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为罗列了那么多事实,证明来证明去,说得很直白,就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既然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就应该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我现在为什么强调(解决问题),包括我们的网友也应该冷静,我们(应该)跳出责任的焦点去寻找解决方案的焦点,这才是对自己、对双方、对全世界负责任的态度。我想白皮书就非常清晰地反映出这两条,第一,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第二,既然这是一个基本现实,那还得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中国政府的立场就是对于当前的问题聚焦解决方案,或者叫做以解决方案为导向来进行谈判和对话。
中国网:您一直在强调谈判,其实应对美国的关税霸凌,我们虽然有奉陪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但是也从来没有关上对话和谈判的大门。您提到白皮书,其实这在白皮书最后一部分当中也有所体现。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中美两国才能有机会重新坐回到谈判桌前?中国还预留了哪些谈判的空间?
杨希雨:你实际上是问到了广大企业家最想问的问题。事实上,中国的态度非常简单,当美国回到公平和平等立场时,谈判立马能开始。重要的不在于我主动给美国打电话,还是美国给我打电话,重要的是美国回没回到公平的立场上来。你先发起贸易战,对我加征了34%(的关税),完了你加可以,我不能加,这就是不公平了。在不公平的基础上展开谈判,肯定不符合国家利益。
因此,目前我们在坚决地同美国的贸易霸凌做斗争,但是有一个底线,叫斗而不破,这是好多企业家可能很关注的。我可以肯定地讲,第一,(中美)肯定会斗而不破。第二,就是谈判,至于说中美谈判什么时候开始,就是必须在美国释放善意的时候。中国是以善对善、以硬对硬。很遗憾,从特朗普上台到现在,在贸易领域(并没有释放善意)。在其他领域,特朗普总统确实对华释放了善意,比如他曾经讲,只要美中两国携手合作,这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很赞同这句话。而且特朗普总统也打破了美国150多年的惯例,邀请习主席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这些都是特朗普政府对华释放的善意。但是政治总是非常复杂多面的,积极的方面我们坚决回应,负面的坚决斗争,但是斗争的目的不是斗破,斗争的目的是找出分歧的解决办法。
所以,现在中国的反制也是在为未来的中美贸易谈判创造条件,至于说今年几月份开始还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比较明确,当美国出现积极信号的时候,中国也一定会以积极对积极、以善意对善意。那个时候中美两国才能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公平原则为导向,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尤其特别期待的,就是在适当的时机,中美两国元首的会晤。从历史来看,在中美关系(当中),元首外交总是能起到具有决定意义的引领作用。所以,当前中美关系处在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困难时期,特朗普说在等中国的电话,实际上我认为,公平地讲,世界包括中国都在等美国的善意。
中国网:您预计美国大概会在短期内释放善意吗?它怎么走下这个台阶呢?
杨希雨: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很困难,因为美国有“political correctness”,就是“政治正确”。所以,下台阶、释放善意,在美国“政治正确”的环境下很困难。但是我说,办法要比困难多,人总是有创造性的。我相信这个时间并不会太久,因为这场中美之间围绕着“对等关税”问题的博弈当中,中国的韧性比美国强。所以,时间不会太久。
中国网:好的,最后非常感谢杨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解读,让我们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底层逻辑以及“对等关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谢谢!
杨希雨:谢谢!
(本期人员:主编:郑海滨;编导/采访/文字:白璐;摄像:刘凯、王一辰;后期:刘凯;摄影: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