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跨越2000公里,傈僳族非遗来到黄浦江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0:22:00    

傈僳族非遗“阿尺木刮”的踏歌节拍与黄浦江潮声交织共鸣,《“未来非遗”在沪滇之间》展览日前在宝山社区美术馆启幕,同步拉开2025社会学艺术节的序幕。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文化对话,将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秘境风情与申城当代艺术语境相融合,为市民呈现了一场灵动创新的非遗大餐。

展览源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汪丹团队近年推进的“沪滇协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田野调查与“联合大作业”。汪丹介绍,团队深入傈僳文化与村落生活,探索“阿尺木刮”歌舞、“傈僳锦刺绣”工艺、“傈僳花鸟历法”等非遗元素所凝聚的文化身份精髓,最终形成“沉浸古寨”“非遗工坊”“非遗田野”“非遗文创”“非遗影音”五大展区。展览将非遗定义为“进行时的文化实践”,所有展品由上海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团队协作完成,既包括维西非遗美旅大环线设计、傈僳族传统服饰展陈,也有基于“花鸟历法”纹样设计的现代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生活哲学”与“当代设计语言”的交融共生。

展览中,傈僳族“花鸟历法”纹样设计尤为亮眼。这一承载着民族生态智慧的时间体系,经人类学家、艺术家与美术馆团队的创新巧思转化为兼具人文性与艺术性价值的文创周边,让傈僳自然美学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一位学生代表表示,展览不仅是艺术呈现,更致力于传递“人人可参与”的协作理念。作为沪滇协作的微观样本,这场“文化实验”正以当代视角续写文明传承命题——当澜沧江畔的踏歌走进黄浦江畔的美术馆,非遗不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与情感联结。

在社区枢纽站发起人王南溟看来,此次展览是高校与社会联合育人的创新探索,通过美术馆的公共空间,推动非遗从“保护对象”转化为“活态实践”。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雷虹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马琳等专家从跨学科视角强调,非遗保护应突破“静态展品”思维,在当代社会中激活其创造性转化的活态生命力。事实上,社区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的延伸触角”,通过搭建沪滇文化流动平台,既让滇地非遗走进上海市民生活,也为高校育人开辟了“学术走出象牙塔”的实践路径。

本次展览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主办,宝山社区美术馆、宝山区文化馆承办,将持续至7月10日,期间将举办傈僳族《鱼姑娘》数字绘本创作工坊、跨界协作非遗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人文艺术与社科经典读书会等多元活动。

原标题:《跨越2000公里,傈僳族非遗来到黄浦江畔》

栏目主编:邢晓芳 文字编辑:王彦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