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艺术家徐累:我不是在追求绘画风格,而是在寻找思维模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39:00    

3月25日,“原道:徐累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展人谈晟广策展。展览呈现艺术家徐累各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作品,这也是他首次在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带有回顾性质的大型专题展览。展览将持续至7月20日。

艺术家徐累1963年出生于江苏,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1980年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主习传统中国画。毕业后参与八五美术新潮运动,并参加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此后,他的主要方向是以现代观念改造中国传统绘画,使传统美学在新的图像中得到再生,形成风格并产生影响。他同时也以装置、影像等作为创作媒介,延展其绘画理念,提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原理”转化为当代视觉认知,以艺术史知识谱系构建与未来的联系。徐累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以及纽约、马德里、旧金山、伦敦、香港等地的画廊举办个展,还参加了如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华文明艺术五千年大展”“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等国际展事。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图景中,徐累的创作始终呈现出独特的思辨维度,其创作实践始终立足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域,通过图像语言重构历史与当下的关联。在“复古”与“维新”的张力中,徐累的艺术,犹如古木新枝,根系深扎于中国艺术的传统厚土,枝叶却伸向博尔赫斯的迷宫与贝克特的荒诞——在时空的错位与缝合中,传统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轻盈的翅膀,托举着现代人飞越文化的断层。在展览现场,南都记者对徐累进行了专访。

尝试用绘画把古代“文法”转换为AI时代的“算法”

南都:此次展览题为“原道”,该如何理解?“原道”是你的艺术观吗?

徐累:“原道”听起来一本正经,但你不要被吓到。策展人以此来命名,是取自1500年前一本中国古代美学巨著《文心雕龙》,连同展览的五个章节,都是这本书中的概念。并不是故弄玄虚,恰恰相反,“隐秀”“熔裁”“通变”这些当成“动词”看,就很容易理解策展人的意思,是想将古意与今情画个等号。最好能来现场看,就知道是啥意思了。感谢策展人的用心,把我的创作与《文心雕龙》的方法论相提并论,我确实也在试着摸这个高度,由自然之道构造的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中国艺术思想体系。“振叶以寻根”,本乎“道”,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就是关于“终极原因”或“第一原理”的知识,我的目标也在此。所以和其他画家略有不同,我不是在追求绘画风格,而是在寻找思维模式,但它们还是以具体的图像呈现的,也就是说,古代文论如何指导艺术,绘画又如何把古代“文法”转换为AI时代的“算法”。

南都:你擅长“通过图像语言重构历史与当下的关联”,在日常创作中你是如何去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

徐累:你所说的“历史”与“当下”,都与“时间”有关,那么我们就以“时间性”来举例吧。去年我在深圳做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古画中的现代性——以时间为例”,列举了大量例证讲中国古代绘画如何画“时间”。二维平面中,能变成有“时间”序列的四维世界?对,几乎不可能的事,就这样发生了。事例很多,做法高妙,简直不能想象,这在西方是没有的。恰好我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也一直在隐喻“时间性”,前年还在苏州做过一个名为“时间三体”的个展,也就是关于“时间”的三种“体验”方式,所以对古画中的“时间性”比较敏感。在寻古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掉进了量子物理所说的“时间线”中,在通往古代的道路上,巨大的抛物线反而带着我回到了未来,这让我很意外。比如这次展览的册页《八段景》,就是受了明代绘画《月窟图卷》的启发,很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模拟特征。所以不能简单认为传统就是笔墨,重要的是发现传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造新的世界。

在浩瀚的“时空观”中把“月亮”当成量尺

南都:这次展览上,有多幅跟月亮有关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镰月定理》《月牙定理》《月亮的距离》,这些作品中的月亮与“古典的月亮”很不一样,月亮的图示很现代,甚至接近于真实的月亮的图片,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是有意要在画面中创造视觉冲突吗?

徐累:月亮是天体之物,又是“时间”的象征,尤其对中国人来说,更赋予了种种情感。自从科学探月以后,月亮的神秘感消失了,却多了一层现代的光晕,给想象又增加了不同的意趣。在2009年,我画了第一幅关于月亮的画,之后隔段时间就会再次幻想、再次演绎,传播月亮的一些“谣言”。这种情况有点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他有不少小说的主题就是“月亮”的故事,想象力极为丰富。月亮是孤独的,又是所有人的寄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这种浩瀚的“时空观”中,我常常把“月亮”当成量尺,测一测很多事情之间的距离,咫尺天涯,忽远又忽近。

南都:这些跟月亮相关的作品似乎有一条潜在的线索,从具象走向抽象,从具体的山水或园林空间走向空缈的宇宙,不知你在创作中是有意还是无意识的?

徐累:不是有意,也不是无意,而是诗意。包括《月牙定理》《镰月定理》这样的数学图形,也是为了展现科学之美,就像卡尔维诺在《命运交叉的城堡》中写的,“如果我们说月亮其实是充满意义的世界,与没有意义的地球遥遥相对,月亮就包括了对‘词与物’最完整的诗韵记录。”

南都:你最近的作品《云世界》以尖锐的山峰与意象化的云彩构图,这两种图示是否有象征喻意?或者想通过这样的构图传达什么情绪?

徐累:《云世界》参考了1851年由布罗姆绘制的地球山脉图,亚洲为绿色,欧洲为棕色,非洲为蓝色,美洲为黄色,澳洲为粉色,层峦叠嶂的山峰标记着各自的名字,当年测高的数字,好像很科学的样子,其实没啥实际功能,就是对“世界景观”的一种想像。如果你注意到我早些年的作品,会发现我对“舆图”一直感兴趣,在画中反复出现,当然我引用时别有用心,就是想虚拟一个“世界”。所以这个“山脉图表”延续了我的认知,通过这个早被现代地理学淘汰的二维图表,实现了我对“世界”的精神想像,也仿佛看到了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方式,也就是大数据制造的地域共时性。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说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我就在艺术史中抽样了不同时代的“云图”围绕这些山峰,有宋人的,日本江户的,波斯细密画的,欧洲中世纪的,它们互相流动,形成异时同地的文明奇观。

深圳艺术行业筑巢引凤,会有更好的未来

南都:你被业界称为当代“新水墨”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你觉得该如何理解“新水墨”对你艺术创作与实践的界定?

徐累: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最终都要放在历史的系统中考验,正在进行时的中国当代艺术诸位,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你在什么序列中?改变了什么,继承或影响了什么?与时代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必答题。我所幸可以放在中国艺术的文脉中,按它本身的规矩来判断,虽然说界定还为时过早,但总不会说是一点贡献也没有。

南都:你觉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最大难度与挑战是什么?

徐累:没有灵丹妙药,桩桩件件都难。转化也就是变通,虽然这里只是一个开关,背后却接着无数个管道,或者是视野,有些并不是我们的文化而是别的什么,有些甚至不是艺术而是别的什么,总之,正本清源、触类旁通、厚积薄发,说来说去还是知行合一的悟性和勇气。

南都:你是第一次在深圳举办个展,对深圳的艺术氛围有何感受?

徐累:深圳的观众比较年轻、开放、流动性,很有活力,他们的求知精神特别旺盛,上次参加“湾区里的书香”的活动,我就见识到了令人震惊的热情,这次深圳美术馆参观展览的观众流量,也让我再次吃惊,比北京、上海都要热烈。我在深圳艺术周期间同时参观了一些艺术机构,无论是对艺术家的挑选还是呈现,展览质量都很高,尤其融入大湾区与香港的互动,我觉得深圳艺术行业筑巢引凤,会有更好的未来。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相关文章